本文会给钓友们逐一谈谈娃娃鱼是指,以及娃娃鱼是指什么鱼对应的相关知识要点,希望对各位钓友有所帮助,参考借鉴,可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娃娃鱼是指什么
- 2、娃娃鱼有什么特点?
- 3、娃娃鱼又叫什么
- 4、娃娃鱼是鱼吗
- 5、蝾螈和娃娃鱼的区别是什么?
娃娃鱼是指什么
娃娃鱼是指大鲵,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历春,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搜烂兄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
扩展资料
大鲵的主要价值:
1、药用及经济价值:大鲵经济价值较大世袭,群众将大鲵捕捉食用,以强壮体质,能有效地防治贫血、月经失调等症;大鲵的皮厚实坚韧,可以用以制革;还可制成治疗灼伤的药物;也可治疗小儿嗝食之类的胃病;胆汁能解热明目。
2、科研价值: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以及其他科研、教学等都有一定的价值,动物园饲养作为观赏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鲵
娃娃鱼有什么特点?
形态特征
1、成体
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头宽为头体长的1/5~1/4;
吻端圆,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间距为眼间距的l/3或1/2;眼很小,无眼睑,位背侧,眼间距宽;口大,口后缘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齿列甚长位于犁腭骨前缘,左右相连,相连处微凹,与上颌齿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圆,与口腔底部粘连,四周略游离。
躯干粗壮差伍扁平,颈褶明显,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腋胯部间距约为全长的1/3,有肋沟12~15条。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
肢体后缘有肤褶,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指4个,指长顺序为2、1、3、4;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侧有缘膜;显得极为宽扁;
蹼不发达,仅趾间有微蹼。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尾高为尾长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高而厚,尾腹鳍褶在近尾稍处方始明显,尾末端钝圆。
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雌性的肛周皮肤光滑,雄性沿肛裂两侧形成疣粒状;繁殖季节期间雄性肛部肛肿。雄性全长510毫米时,睾丸长、宽、高为66.5毫米×14.0毫米×8.5毫米,色乳黄。采于陕西洋县的雌鲵全长465毫米的个体,卵巢内卵的直径为4.5毫米,呈乳黄色。
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头顶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缘光滑无疣,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疣粒排列成行;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的皮肤较光滑。
全长160毫米幼鲵,体侧的肤褶及疣粒均不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
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次成体的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的白化个体,体尾均为银白或金黄色。
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2、骨骼
头骨宽扁;前颌骨2,鼻突短与额骨不相触;额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触;无泪骨和隔颌骨;有前额骨;翼骨宽大与颌骨间距小;顶骨前端与前额骨相连;有耳柱骨,无耳盖骨。下颌的隅骨与前关节骨不愈合;
犁骨前缘有1横列犁骨齿,排列呈长弧形,属幼体替换齿类型,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排列,位于犁腭骨前缘。舌弧由角舌软骨、上舌软骨和基舌软骨构成,角舌软骨与上舌软骨不愈合;
鳃弧3~4对,第一对角鳃与上鳃骨分界明显,未骨化,第二对鳃弧的角鳃和上鳃骨均骨化;第三对(第四对)细弱,远端与咽鳃软骨相连。
椎体双凹型,有残留之脊索,寰椎后脊神经均从椎间孔穿出;肋骨单空庆罩头;从第三或第四尾椎开始无尾肋骨;有“Y”形前耻软骨
卵:卵呈圆球形,卵径5~8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直径15~17毫米;卵在卵带内形成念珠状,带内每两粒卵之间相隔约10~20毫米。卵刚从母体产出时为乳白色;卵外胶膜吸水后膨胀,呈透明状。
3、幼体
受精卵在水温14~21℃条件下,约经38~40天孵化;水温升高可在33~35天孵化,水温下降时可在68~84天孵化。斗闹刚孵出的幼体体长25~31.5毫米,体重0.3克,无平衡枝,外鳃3对,呈桃红色,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腹面黄褐色,两眼深黑色。
7~8天后体呈浅黑色,全长33~37毫米;
前肢芽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14天左右,体呈暗褐色,但腹面仍为黄褐色,前肢已分化出4个指,后肢开始分叉;28天时全长43毫米左右,此时卵黄消失,能游泳和摄食;全长170~220毫米时外鳃消失。
观察西北大学生物系保存的30余尾幼体标本,全长在140毫米之内的幼鲵全部有鳃孔。1尾全长215毫米者,仍有鳃孔;另一尾全长仅178毫米者,鳃孔已消失。这说明大鲵幼体身体的长度与鳃孔的消失有一定变异。
分布和栖息地
中国大鲵物种复合体包括五个进化枝,其中多个可能值得物种识别。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但中国大鲵从圈养中的释放使这幅画复杂化。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西南部和南部,尽管它们的分布范围现在非常分散。
分布范围从青海东至江苏,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特别是在盆地中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河。一个是珠江流域(至少广西),两个黄河流域,一个长江流域(至少重庆和贵州),最后一个钱塘江(至少安徽)。
另外两个进化枝仅从圈养中得知(它们的野生范围未知),并且没有可用于青藏高原种群的样本。 2019 年的一项研究确定,长江进化枝包括“真正的” A. davidianus,珠江进化枝包括A. sligoi,钱塘进化枝包括未描述的黄山物种。
在台湾的发现可能是引进的结果。中国大鲵被引入日本京都府,在那里它们对日本本土大鲵构成威胁,因为两者杂交。
中国大鲵完全是水生的,生活在岩石山溪和清澈的湖泊中。它通常生活在沿河岸的黑暗泥泞或岩石裂缝中。通常在海拔 100 至 1,500 米(300 至 4,900 英尺)的森林地区发现,大多数记录在 300 至 800 米(1,000 至 2,600 英尺)之间。
在青海(西藏高原)海拔 4,200 米(13,800 英尺)处有一个孤立的种群,但其分类位置不确定,由于污染,该地点可能不再支持大鲵。
蝾螈喜欢生活在宽度小(平均 6.39 m 或 21 ft 宽)、流速快且深度小(平均 1.07 m 或 3 ft 6 深)的溪流中。
水温因季节而异,低海拔地区的典型范围为 10 至 25 °C(50 至 77 °F),高海拔地区的典型范围为 3 至 20 °C(37 至 68 °F)。虽然它们更喜欢在溪流中快速流动,但它们产卵的洞穴通常流速要慢得多。
此外,它们的栖息地通常有非常多岩石、不规则的河床,有很多砾石和小石头以及一些植被。中国大鲵也来自地下河流。由于地上河流和湖泊中的种群更容易受到偷猎,中国有些地区只剩下地下种群。
保育现状
由于娃娃鱼生存年代久远,其肉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因此价格昂贵,常遭人类捕捉来食用或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几濒临灭绝。20世纪末期,台湾也曾盛行食用,大量从中国大陆走私,作为观赏用途的也不计其数。
在IUCN红色名录内,娃娃鱼被评定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野生种群所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目前野生种群主要面对滥捕的情况,栖息地的破坏也减少了它们的生活空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鲵
娃娃鱼又叫什么
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族知轮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兆信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别称
娃娃鱼、大鲵
科
隐鳃鲵科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属
大鲵属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两栖纲
种
中国大鲵
亚种
5-8亚种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5-6千克,最大可达1米以上,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4部。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外鼻孔小,略呈椭圆形,近吻端;鼻间距大于吻长的1/2;眼小,背位,无眼睑;眼间距较宽,约为眼与鼻孔间距离的1.5倍;口裂特大,偏腹位,上唇唇褶在口裂后部清晰,犁骨齿与上领细齿平行排列,齿列正中猛纳处微凹;舌大,扁圆形,前端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部扁平,胁胯间距约为全长的1/3;肋沟10-13;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无爪;第四指外缘有宽厚的缘膜,指长顺序为2、1、3、4。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第3趾最长,趾间微蹼。体表光滑湿润,富有皮肤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乳白色粘液,头部背腹面密布成对的疣粒,眼眶周围疣粒更为密集,排列较为整齐;头顶中部,上下唇缘及咽喉中部光滑无疣;吻端及头背之疣粒排列不甚规侧,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有成行疣粒,背腹面疣粒较大。
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栖息环境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娃娃鱼是鱼吗
娃娃鱼不属于鱼类,它是一种两栖动物。
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而且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就会生活在陆地上,并用肺呼吸了。
这种动物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在1000米以桐码下的溪流附近都有可能存在,由于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所以叫娃娃鱼。它的食性较杂,能吃局笑哪的东西也很多。
娃娃鱼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升迹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蝾螈和娃娃鱼的区别是什么?
蝾螈和娃娃鱼的主要区别是,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蝾螈
蝾螈,别名四脚鱼,属有尾目、蝾螈科、蝾螈属。
2、娃娃鱼
娃娃鱼一般指大鲵,属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二、形态特征不同
1、蝾螈
蝾螈老槐身体丰满,呈圆筒形,与爬行类的蜥蜴很像,拖着一条长而侧扁的尾巴。皮肤潮湿润泽,且有黏性,身体颜色异常鲜明—或长着明显的斑纹,或有鸡冠样的突起。蝾螈的四肢较短,脚上无蹼。成体有眼睑而且能动,但幼体没有眼睑 。
2、娃娃鱼
娃娃鱼体大而扁平,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四肢粗短,后肢略长侍拿友,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
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的皮肤较光滑。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
三、生活习性不同
1、蝾螈
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
2、娃娃鱼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23℃的水中。
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敏颂泛的捕食对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蝾螈、百度百科-娃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