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青海湖湟鱼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青海湖湟鱼洄游是几月份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 1、青海的湟鱼介绍
- 2、裸鲤,也就是青海湖湟鱼吃什么
- 3、青海湖湟鱼是国家保护动物?
- 4、青海湖的鱼为什么湟鱼?
- 5、青海人为什么不吃湟鱼
青海的湟鱼介绍
你好湟鱼,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
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
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
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1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拆逗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启程的时间到了,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得仿佛已不是水李春,而是湟鱼。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这是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旅扰卖无鳞的特征为它赢得了“青海湖裸鲤”的学名。“其实,在它们的肛门、臀鳍两侧和肩带部位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48岁的史建全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主任,他告诉我们,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
裸鲤,也就是青海湖湟鱼吃什么
青海湖裸鲤俗名湟鱼,也叫无鳞鱼,英文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学名普氏裸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是一种杂食性的底栖冷水性无鳞鱼,耐盐碱能力很强,适宜生长温度在13-15度之间。以浮游生迹大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或幼虫和钩虾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型高原鳅或水生植物碎片。
湟鱼属中型鱼类,每尾约一斤左右,较大的五至六斤,最大的可达十多斤,肉质肥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都很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鱼体含脂肪百分之十点二三,含蛋白质百分之十八点五八,属上等鱼类。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湟鱼原产于黄河流域,所以酷似黄河鲤鱼。它的祖先是有鳞的,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几乎全身裸露的鱼类。青海湖盛产惶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1746年的《西宁府新志》。1938年,孙健初记述青海湖地区地质时写道:“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每年3月下旬,湖面的坚冰刚刚消融,几乎清一色的湟鱼,就开始成群结队地游向与青海湖连通的淡水河。它们溯河而上,排卵受精,繁衍后代。6月正是产卵盛季,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密集的湟鱼,大都1尺左右长,争着进入河道,堵塞在那里,真是多到“牦牛喝水踩死鱼”的程度。鱼儿相互追逐,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捕鱼季节,一网最多可拉到5万斤,最高年产达到2.3万多吨。由于对高寒地带的湖水有良敬州告好的适应性,且耐盐碱,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向气候寒冷、高盐碱性的湖泊及养鱼池引种驯化的主要鱼种,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引种驯化鱼类。
青海湖为青海湖裸鲤的主要分布区,占青海湖鱼类全部资源量的95%以上。青海湖裸鲤在克鲁克湖和托素湖中也有分布,但在尕海湖中不能生存。
在海心山和鸟岛之间方圆十五公里,水深约二十米左右的范围内,因食料丰富,湟鱼比较集中。湟鱼的天敌主要是鸬鹚、鱼鸥和棕头鸥;条鳅和端足虾类也经常袭击鱼卵。由于大量捕捞,湟鱼贮量已大为减少。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概算,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仅五万吨,每年持续产量约为四千至五千吨。
大量开发青海湖的湟鱼资源是在一九五八年以后。一九三八年我国地质学家孙健民在考查青海湖时写道:“水中饶有鱼类,色黄无鳞……仅有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千之以待出售。”据记载,每年夏季青海湖水上涨时,随水溢至岸上的湟鱼多达千百万尾。当地人拾取后,将鱼腹剖开,去其肠渣晒干(俗称“干板鱼”),运至各地销售。冬季湖面结冰,附近居民有凿冰钓鱼(名曰冰鱼)的习惯。只要在湖面上凿个冰窟窿,有些鱼便会自动跃出冰洞,可见湖内湟鱼之多。开始大规模机船捕鱼,夏季一网可打五万斤,冬季凿冰下网,也能打鱼万余斤。由于当地群众过去不食鱼,也不捕鱼,所以湟鱼见人不惊,几乎随手可捉。据了解,不吃鱼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佛教戒律的限制,只食牛羊等蹄为双趾之兽类,对非蹄或有爪动物均不吃。二是传说中的鱼为龙之同种,如有伤害必起大风雨,殃及账房人畜,故藏族同胞不但相戒不食,并且还买鱼“放生”(放进湖里)。这些习俗为湟鱼的自由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青海湖亮明中惟一具有利用价值的鱼类,青海湖湟鱼正面临产卵河道来水量减少、湖水变咸变碱、人为偷捕三大困扰,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1964年春,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草案)”中,把青海湖湟鱼列为国家重要和名贵的水生经济动物之一,并列为保护对象;1979年4月,国家水产总局重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青海湖湟鱼被列为重要保护对象;1980年4月,经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青海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在青海省水产局增设渔政管理科,主要负责青海湖及附属水域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工作。1982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青海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实施办法》,规定每年的4月-8月15日为禁渔期;1992年经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对青海湖渔业资源的增殖、管理、保护作出了详尽的法律规定,使青海湖渔业资源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
1982年11月至1984年12月底,冬季禁止一切捕捞活动;1986年11月至1990年10月31日,对青海湖实行冬季禁捕,明水期限产1200吨,并规定只能在深水区限产捕捞;1994年11月至2000年12月31日,限产由1200吨降至700吨;2001年至2100年对青海湖实施全面禁捕,停止一切捕捞活动。
青海湖湟鱼是国家保护动物?
湟鱼是裸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裸鲤全身裸露,几乎无一裂郑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袭此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肆禅颂色或深绿色的。
青海湖的鱼为什么湟鱼?
湟:湟水河,因此就有了湟源县(丹葛尔古拦肆城)。青海湖与湟源县相连,故此青海湖中的鱼(裸鲤)庆衡返在当地人俗称为湟誉饥鱼,有的地方也成为青海湟鱼。
青海人为什么不吃湟鱼
因为自然灾害三年期间,青海人靠湟鱼挺过来燃山的。
青海人不吃湟配侍鱼因为自然灾害三年期间,青海人靠湟鱼挺过来。1960年至1962年自然灾害期间,青海共捕捞湟鱼7.29万吨,按照这三年青海平均人口221万人计算,三年间青海人就吃了66斤湟鱼,所以后来青海人不吃湟鱼。
简介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湟鱼资源减少会直接破坏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青海湖湟鱼,是可以吃的,但是由于青海湖湟鱼生长慢,一年只长2一3两内,且之前过渡捕捞,青海湖湟鱼数量减少,所以为了保护湟鱼资源,政府部门暂时封湖,禁止捕捞食用,所以只是暂时的禁食,便于对青海湖湟鱼保护。
湟鱼的大量较少,应该是从58年开始的,自1958年起,青海湖历史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机船捕鱼作业。夏季一网拉上来,高达5万斤鱼。冬培段吵季凿冰下网,一网可打上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