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鹦哥鱼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鹦哥鱼的营养和功效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 1、鹦鹉鱼吃什么
- 2、鹦鹉鱼,地图鱼 怎么养
- 3、鹦哥鱼的简介
- 4、鹦鹉鱼能长多大?
鹦鹉鱼吃什么
鹦鹉鱼以小鱼、水蚤、海胆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
鹦鹉鱼俗称“鹦哥鱼行闹锋、鹦嘴鱼”,是硬骨鱼纲动物,鱼体呈长圆形,侧扁,身体颜色绚丽多彩,是生活在弯滚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自然野生的鹦鹉鱼以小鱼、水蚤、海胆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而饲养的鹦鹉鱼则食用人工饵料、面包虫、蚯蚓等。
鹦鹉鱼繁殖
鹦鹉鱼和鹦鹉鱼之间不能繁殖后代,而雌性的鹦鹉鱼和某些品种的雄性鱼,是可以杂交出后代的。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档晌。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母鱼就算产卵也无法孵化,因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所以当血鹦鹉鱼产卵后,主人要想办法自己孵卵。
鹦鹉鱼,地图鱼 怎么养
在家居中养鱼是非常普遍的,有的人养鱼是为了家居的风水布局,有的人养鱼是为了陶冶性情,有的人是为了让家居中多一道亮丽的风景。地图鱼是很多人选择饲养的鱼种,那地图鱼怎么养,要注意哪些呢?下面就和波奇网小编一探究竟。
地图鱼(详情介绍)
1、放养密度:地图鱼耗氧量较大,一般在水族箱饲养中,以稀放为宜。在120x50x50cm的水族箱中,地图鱼体长在6cm时,可放养40尾左右,体长在10cm时,可放养20尾左右,体长在18cm时,可放养4—6尾,体长在25cm以上时,可放养2尾。
2、水温:地图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22—28℃,最适合水温为24—26℃,水温低于18℃,地图鱼就会死亡,高于30℃,地图鱼也生活不好甚至死亡。
3、水质:地 图鱼对水质要求虽不十分严格,但水质新鲜,可以大大促进鱼的生长速度每天晚上,水族箱换水量达1/2—3/4,一个月后,体长2cm的地图鱼可达7cm左 右。每次换入新水,都能刺激鱼体新陈代谢,增强食欲,所以生长速度加快。一般在饲养过程中搜洞贺,每天换水量达1/2,每周彻底换水一次,换水的同时,把地图鱼 浸洗在0.5%的小苏达水溶液中10分钟,以促世派进代谢,增强食欲,加快生长速度。
4、食物:地 图鱼属杂性偏动物食性,喜食小鱼、小虾、水蚯蚓等活饵料,人工饲养为方便起见多用配合颗粒饲料。地图鱼非常贪吃,随喂随吃,喂多少吃多少,因此喂养时一定 要做到定时、定量。一天的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10%左右,分两次投喂,早上一次,傍晚一次。地图鱼生长较快,8~12个月便可性成熟,颤早体长可达 20~30厘米。
5、光照:地图鱼每天都需要接受适当的光照。在一天中,至少要接受2小时的光照,这样才能保证地图鱼的正常生活,使地图鱼的体色更加艳丽。同时,通过光照,来转化水质,使饲养水不易败。
鹦哥鱼的简介
鹦哥鱼(又名鹦鹉鱼或鹦嘴鱼)的嘴巴与身体融合在一起,形状有如鹦鹉的嘴。鹦哥鱼主要以珊瑚为食,并会将无法消化的珊瑚或岩石排泄出来而形成沙,所以鹦哥鱼在珊瑚礁生态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珊瑚转换成沙”的角色。鹦哥鱼的另一个特色是在睡觉前会分泌出一种黏液,围绕在其周围来隐藏他的味道,以避免夜间掠食者的靠近。 编号:7849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目名:鲈形目中文科名:鹦嘴鱼科拉丁科名:Scaridae中文属名:鹦嘴鱼属拉丁属名:山蔽巧Scarus拉丁种名:psittacus定名人:Forskal年代:1775中文名:鹦鹉鹦嘴鱼原始文献:Descript. Anim.:29模式产地:红海俗名:鹦哥鱼国内分布:台湾国外分布:印度太平洋资料来源:台湾鱼类志:476.
刺鹦哥鱼
刺鹦哥鱼体延长而略侧扁。头部轮廓稍突而呈平滑的圆型。后鼻孔并不明显的大於前鼻孔。齿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齿板几被上唇所覆盖;齿板具1-2犬齿;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齿状之咽头齿。背鳍前中线鳞约3-5(4);颊鳞3列,下列为1-2鳞。胸鳍具13-14软条。初期阶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鳍为圆到截形,终期阶段(TP, Terminal phase)则为深截形。IP期之体色为深褐色,腹侧为红褐色;体侧通常具4-5条约1-2鳞宽之不明显淡色横斑(横斑里的中央鳞片为白色)。TP期之体色为绿色;鳞片外缘为紫粉红色;吻部前端为黄绿色至绿色;颏部蓝绿色而参杂橙红色斑纹;颊部具黄色宽区;各鳍蓝绿色,具蓝色外缘,中央具紫粉红色斑纹。
基本介绍
拉丁学名∶
定名人及年代∶(Kner, 1868)
形态逗键特征
体延长而略侧扁。头部轮廓稍突而呈平滑的圆型。后鼻孔并不明显的大於前鼻孔。齿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齿板几被上唇所覆盖;齿板具1-2犬齿;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齿状之咽头齿。背鳍前中线并闹鳞约3-5(4);颊鳞3列,下列为1-2鳞。胸鳍具13-14软条。初期阶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鳍为圆到截形,终期阶段(TP, Terminal phase)则为深截形。IP期之体色为深褐色,腹侧为红褐色;体侧通常具4-5条约1-2鳞宽之不明显淡色横斑(横斑里的中央鳞片为白色)。TP期之体色为绿色;鳞片外缘为紫粉红色;吻部前端为黄绿色至绿色;颏部蓝绿色而参杂橙红色斑纹;颊部具黄色宽区;各鳍蓝绿色,具蓝色外缘,中央具紫粉红色斑纹。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於潟湖外部与临海礁石的珊瑚礁繁盛区域。通常独居性的,但雌性通常会在一只雄鱼的附近形成小的群,他们可能会和相似种的雌性混合成群。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印度洋的圣诞岛,以及菲律宾到美属萨摩亚,北至琉球群岛,南至大堡礁的南方。台湾主要分布於东北部及澎湖海域。
鹦鹉鱼能长多大?
鹦鹉鱼最大个体可以长到25-35厘米,重量1.2-1.8公斤。
鹦鹉鱼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另有一种由美洲慈鲷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赏观鱼,因体色鲜红,又称为血鹦鹉。
鹦鹉鱼体呈长圆形,甚侧扁。喊银头短而高,背缘呈锐嵴状,口中大,前位,能伸出,出颌齿1行,锥状,内侧常具1行至数行小齿,胡渗漏前端各上大犬齿1对,口角无犬齿。
前鳃盖骨光滑,体被中大圆鳞,颊部一般无鳞或仅在眼后下方有鳞,侧线中断,第1和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与后方各鳍棘相距颇远,有很低的鳍膜相连,尾鳍圆形。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鹦鹉鱼栖息在礁沙混合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面下30-50厘米的深度中。幼鱼模拟海藻碎屑随水流漂动,受惊吓时会躲入沙中,夜晚潜沙而眠;
属肉食性,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它们的嘴里上下都有一排牙齿,不仅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连多刺的海胆也不能幸免。鹦鹉鱼还可以咬动坚硬的珊瑚,甚至连有毒的食物也照吃不误。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裤烂浙江、上海、海南、广东、台湾、广西、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