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翻车鲀鱼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翻车鲀幼鱼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翻车鱼,为何会被称为“海洋中最智障的一种生物”?
翻车鱼,又叫翻车鲀(学名:Molamola),光听这个名字就非常蠢萌蠢萌的。事实上,它也是凭借自己惊人的“负智商”获此殊荣。
翻车鱼是一种常见的的海洋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温带暖水域。外表看起来奇形怪状,像是漫画中走出来的“奇葩”......体型异常硕大,普通的翻车鱼身长可达4-5米,但却是个“身大无脑”的家伙。
翻车鱼到底有多笨?逃生和惜命是地球自然界生物的统一特征,没有哪一种动物对死亡觉得无所谓的,但翻车鱼却是个例外。网络上流传有许多关于它的死亡案例,例如,因为过度紧张死亡、被活生生地晒死等等。更有甚者,被天敌追着吃没了一大半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死期将至......依然悠然自得的在海洋中游弋。这是因为翻车鱼的皮非常厚,其中没有神经末梢分布,被吃掉的都是厚厚的鱼皮,根本感觉不到疼痛。
此外,小翻车鱼体型太小知塌,生存艰难,等好不容易长大了,却因为游泳搭谈圆技术实在太差,任由其它鱼类欺负。翻车鱼侍链属于那种游泳速度最为缓慢的鱼类,当然谁都敢上去咬他一口。当然,得益于皮糙肉厚,翻车鱼的潜水技术堪称一流,可以轻松深潜至800米深的海底觅食,海底高压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儿。
这样说来,翻车鱼是海洋中,乃至地球上名副其实的最蠢笨、最智障的一种生物。可尽管如此,翻车鱼并没有因此而濒临灭绝,种群数量反而日渐扩大。这是因为翻车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悍,一年产卵数量可达3亿枚!
翻车鱼还有一个十分靠谱、也受欢迎的身份——海洋医生。研究证明,翻车鱼体内会分泌出一种特别的物质,有助于治疗自己和其它鱼类的伤病。虽然是个智障医生,但翻车鱼并不爱干净,鱼皮上寄生着多达50多种的恶臭寄生物。同时,寄生在翻车鱼的寄生物身上还有寄生虫。当翻车鱼漂浮在海洋表面晒太阳时,一些海鸥就会站在它的身上,替它啄食掉这些寄生物。
信息源:Wikipedia
什么是翻车鱼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拍码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区,包括南海、东海等海域,常见于外海表层,属于大型大做桥洋性鱼类。其外表特殊,体短,后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与臀鳍之后截然而止,身袭胡哪体两侧扁平,皮肤强韧,口小,牙愈合呈喙状。翻车鱼体形大,最长可达3.3米,重1900公斤(4000磅),呈卵圆形或圆形,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将其比喻为磨盘石,英语俗名即由此而得。
翻车鱼有什么特征和习性?
特征:外表特殊,体短,後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与臀鳍之後截然而止,身体两侧扁平,皮肤强韧,口小,牙愈合呈喙状。普通翻车魨(Molamola)体大,灰或浅褐色,最长可达3.3公尺(11呎),重1,900公斤(4,000磅);呈卵圆形或圆形,林奈将其比喻为磨盘石,英语俗名即由此而得。遍布世界温带和热带海域,常见於外海表层。
其他两种体较长,但背鳍和臀鳍之後也短。矛尾翻车魨(Molalanceolata或Masturuslanceolatus)体亦大,长翻车魨(Ranzanialaevis)则较小,体细长,长约70公分(30吋)。
翻车鱼是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鱼之一。它们的生体又圆又扁,像个大碟子。鱼身和鱼腹上各有一个长而尖的鳍,而尾鳍却几乎不存在,于是游则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后面被削去了一块似的。翻车鱼主要以水母为食,用微小的嘴巴将食物铲起。它们常常在水面晒太阳,尽管其形状笨拙,但有时也会跃出水面。
习性:常飘浮到水面晒太阳以提高体温。属大洋中、表层鱼类,随黑潮洄游靠岸,嗜食水母。生活於1~300公尺海域,靠强而有力的背鳍与臀鳍摆动前进,但成鱼偶会平躺在水面上,或躲在海上漂流物下随海流数败漂移。肉食性,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雌鱼可产下约3亿颗的浮性卵於大洋。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1] 。
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0~5.5 m,重达1400~3500 kg。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小个体鱼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鱼行动迟缓,常侧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潜入百余米深水中。摄食海藻、软体动物、水母、浮游甲壳类及小鱼等。怀卵量极多,可神毕棚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幼鱼被瘤状棘突,随年龄增长而渐消失,身体变为卵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