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邵岙水库钓鱼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慈溪邵岙湖水库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甬江的平原河网
境内河渠纵横,碶闸林立,蓄泄方便。鄞东、鄞西、江北平原水网区毗邻城区,构成老市区向四乡辐射的内河水网。姚慈平原水网区,及奉化江口、西坞,象山南庄、定山,宁海长街,北仑大碶、柴桥等小河网区,散布于各平原水网地带。内河水网交叉密布,兼收灌溉、供水、航运、排涝之利。 位宁波老市区东南,流域面积586平方公里。东有小浃江、后塘河、中塘河、前塘河,南有九曲江、楝树港,支流交叉,总长1123.9公里,河面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837万立方米。
小泱江,起钱堰引东钱湖和三溪浦水库之水,注汇绰桥,经五乡碶、太史湾南麓,过鄞镇桥去枫林达小港大桥,经开发区4号桥至笠山口出浃水大闸入海。嘉靖《宁波府志》卷六记:自竹屿山海口分派为支江,蜿蜒西流六十里抵鄞县五乡碶下。相传古时海舶由此入贸山。长35公里,平均河宽16.4米,平均水深3.26米。系北仑区西北境引鄞东南之水以灌溉、通老市区航运的主要河道,亦浃水大闸主要行洪河道。
前塘河,又称外塘河、南塘河,亦名横溪河。上游横溪,源出道成岙九阔岭和道成岭,两源合而北流至大岙,东受乾坑之水,复北东纳暗水坑之水,至化石桥分两支,一环流横溪陆广桥,一出化石桥受藤溪岭水北流,至横溪河头复合,称前塘河。1976年至1977年,取直改道横溪至河头、太平桥南至孔家潭北的河道。出横溪,西向西北流,历凤山大桥,西受栎斜、马岭之水,西南纳白杜、茅山、姜山来水,出颜桥,西接王夹岙,东汇东钱湖大堰、高漱两碘水,西经云龙碶、三桥至横石桥连中塘河,经白鹘桥、镇安桥迄于老市区江东新河头。1982年镇安桥至新河头河道填塞,尽头东移至白鹘桥,全长19.5公里,平均河宽29.26米,平均水深2.2米。支流有同方汇港、姜山河、甲村河、九曲河、徐东埭河、栎斜河、长山港、皇桥河等。系鄞东南主要引流、排灌、航运河道,亦提供老市区自来水水源的重要河道。
中塘河,受东钱湖莫枝堰下注之水,出杨树桥,迤北至鹅颈汇西折,经泗港、潘火桥至横石桥,汇合前塘河,经宋诏桥、铁路桥、延芳桥,南至西北流过镇安桥至老市区江东新河头,复入道士堰通奉化江。现迄于白鹘桥,全长9公里,平均河宽24.25米,平均水深1.54米。支流有下应河、花园河、小塘河。系鄞东引流、灌溉、航运,及提供老市区自来水水源的重要河道。
后塘河,又称东塘大河,亦名北塘河、里塘河。源出天童山为天童溪,东涧、西涧合流至天童街汇凤下溪,至沙地附近汇画龙溪,北至凤颈山下东吴会少白河,称后塘河。1962年于三溪汇合的沙地附近建三溪浦水库。东吴起,经四古庄、五乡碶,东向西经郧山桥、盛垫、福明、七里垫入老市区江东张斌桥,迄于大河头。1976年五乡禊河道改道。1985年,张斌桥东至大河头河道填塞,尽头东移至下茅塘。长18.5公里,平均河宽30米,平均水深1.8米。支流有明堂岙溪、宝幢河、大涵山港、石山弄港、高钱河、万龄港、邱隘河、东洞桥港等。系鄞东引流、灌溉、航运主要河道。 位老市区西,流域面积294平方公里。有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湖泊河、新塘河、千丈镜河等,河网错综,总长673.2公里,河面面积1.0.38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388万立方米。水源易枯,皎口水库建成由樟溪注水后,始充足。
南塘河,又称前塘河。《方舆纪要》卷九十二载:“小江湖,在(宁波)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日南塘河。”上接樟溪,源出四明山由斤岭迤至它山堰与鄞江分流起,流经鄞江镇由管池东趋洪水湾,出洞桥,经横涨桥注栎社,西南向东北历石碶、段塘入老市区南门三市。横涨起与奉化江并行,沿途设碶闸通奉化江。833年(唐大和七年)郧县令王元 筑它山堰,截流稳定南塘河水源。1977年,南门三市段填塞,河道尽头西移至南门三市。长24.5公里,平均河宽33.1米,平均水深1.84米。支流有小溪港、里龙江、后港、王子汇港、照天港、风棚碶港、千丈镜河、启文桥河等。系沟通老市区与鄞西航运干河,唐以后即为城区供水重要引流河道,亦鄞西引流、排涝、灌溉主河道。
中塘河,亦称西中塘河。上游庄家溪,源出草湾岗山麓,东北流经大雷,会芝溪岙水,至冯家汇桃源溪、武陵溪水,东至双瑞桥分两支,南支经林村隐仙桥后称中塘河,横街头起,经集士港、卖面桥,西向东北出望春桥与西塘河合流,迄于老市区西门郧西桥。长13.2公里,平均河宽24.7米,平均水深2.68米。支流有凤岙市河、梅梁桥河、集士港、西洋港等。系沟通老市区、鄞西航运干河,提供老市区自来水水源河道之一,亦横贯鄞西平原中部主要引流、灌溉河道。
西塘河,亦称后塘河。源出大雷山诸溪,至双瑞桥分流北支经碶桥入西塘河,由山下庄注石塘,东汇岐阳、高桥来水,西北向东南趋新桥,出望春桥与中塘河合流,经西成桥入老市区西门口。长13.18公里,平均河宽32米,平均水深3.12米。支流有九里浦河、叶家碘河、七里碶河、新河等。系老市区沟通鄞西主要航运河道,亦鄞西引流、灌溉主河道。
新塘河,又称南新塘河。自横街头经布政至石碶与南塘河相连。西北至东南流向,横贯鄞西平原中部。西通横街头,北通七港白,南通栎社,东通石碶,联南塘。中塘、西塘诸河成一体,构成鄞西骨干河网。长11.5公里,平均河宽23.5米,平均 水深2.11米。系引流、航运主河道。 位老市区之北,属江北和镇海区,流域面积364.2平方公里。有慈江、江北大河、中大河、沿山大河、万弓塘河等组成,河网总长859.2米,河面面积11.2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467万立方米。姚江大闸建成阻咸蓄淡后,水源多赖姚江供给。
慈江,又称后江,姚江支流。起镇海区长石乡,经慈城出夹田桥、太平桥向西,经二六市、三七市、罗江,至丈亭镇三江口汇入姚江。长25.2公里,平均宽60米,平均水深3米。系江北区、镇海区西北部主要引流、灌溉、航运河道。
江北大河,亦称庄桥大河。西北通慈江,自江北区费市流经庄桥、庙跟、半路凉亭至孔浦大闸注甬江。长11.5公里,平均宽22米,平均水深1.5米。北岸镇海区,南岸江北区。系主要引流、灌溉、航运河道。
前大河,古称夹江河,又称颜公渠。西起常洪,南沿甬江,经鹭林庙桥、清河桥、伏龙桥、虹桥,至澜浦庙桥之右白龙洋处汇中大河,出张碶通甬江。长13公里,平均宽14米,平均水深1.4米。系灌溉河道。
中大河,源于镇海汶溪秃脑山:大斗山、万丈山,经汶溪长石桥、骆驼桥、贵驷,历万嘉桥至镇海区城关西门平水桥,分叉经白龙洋出张碶入甬江。上游接慈江,由化子闸、泗港闸节制。.长23公里,平均宽22米,平均水深1.45米。系镇海区东西贯通的主要通航、灌溉、引流河道。
西大河,起骆驼桥,连中大河,分南北支。南支自咸宁桥经安乐桥、团桥、迎丰桥至西卫桥,汇合江北大河,长6.4公里,平均宽15.6米,平均水深1.53米。北支自骆驼桥东出马家桥,向北经堰头王、广济桥至觉渡撞山桥,折东北至湃浦新漕跟。长8.2公里,平均宽17米,平均水深1.4米。系镇海区沟通南北的主要灌溉河道。
沿山大河,源于大蓬山,西起河头十字路水库输水口,出长桥头,西南折东经马家桥、滕山、三七房入澥浦大河,通海。上游通中大河。长15公里,河宽5至21米,平均水深1.3米,主要排涝河道。西段旧称西河,东段又称叫天港。
万弓塘河,又称后塘河。北起岚山嘴南麓接湃浦大河入海,过岚山公路桥,东南经殿跟、湾塘、镇海石化总厂厂区,至俞范嘉燮亭三港口汇入石塘下河,南至镇海区城关,由张碶通甬江。长12.1公里,平均宽13米,平均水深1.2米。系贯穿镇海区南北的主要引流、航运河道。 余姚境内姚江以北河网和慈溪河网,原属余姚、上虞、慈溪灌区,从余上慈闸、广济涵洞引曹娥江淡水灌溉。上虞县上浦大闸建成后,余上慈闸因闸基漏水封闭,赖上浦闸引水灌溉。碶闸节制调蓄河网水量。马渚横河、高桥江、青山港、长江、西江、中江、东江组成余姚水网;大塘江、四塘横河、七塘江、四灶浦、水云浦、新浦、洋浦、高背浦、淹浦、古窑浦、淞浦组成慈溪水网。河网总长1911公里,河面面积54.42平方公里,正常水位总蓄水量6621.6万立方米。
马渚横河,湖塘江、马渚中河组成。起上虞百官镇余上慈闸,经驿亭、五夫,至牟山乡东头村南入余姚,西东流,纳北来高桥江、南来牟山湖之水,复有青山江自北来汇,经西横河闸,长泠江自东北汇于马渚,折南经斗门乡,东至菁江渡入姚江。境内长12公里,河宽40至60米,水深2.2至3.5米。
高桥江,高桥江、牟山江组成。起黄家埠镇冯家,南流经高桥,至回龙乡小胡头堰接牟山江,南流入湖塘江。长16公里,平均宽19米,平均水深2.2米。排涝时流向西北,经临海浦闸出杭州湾。
青山港,又称菁江。北起泗门镇姐妹桥,流经泗门、湖堤、青山、青港等乡镇,南至青港乡狮山村西南汇入湖塘江。长11.2公里,河宽15至19米,水深1至2米。
长泠江,起周家路,南经周巷镇,交接大塘河、南横江,又南历赵家、董家,折西南经方桥、石卜坎通西江,于马渚镇出铁路桥汇入马渚中河。长20公里,平均宽22米,平均水深2.2米。
西江,起郎下,南经天华乡、开元乡折东南流,在石卜坎相汇长冷江,历太平桥、丰北乡,出余姚城西铁路桥汇入姚江。长21.3公里,河宽11至22米,平均水深1.5米。
东江,又名东横河。始白洋湖,东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上林湖水库南来之水,纳邵岙水库来水,趋彭桥至横河镇,南接梅湖水库水,北经东湖通大塘江,复西南流历石堰,至玉皇桥汇入姚江。长25.5公里,河宽22至43米,水深1.3至2.3米。系浒山至余姚主要航运河道。
中江,又名低塘江。始周巷埋沟桥,南流经低塘,交接解放塘河,经郑巷、横堰、五乡亭,至余姚城北汇候青江。长18.6公里,平均宽23米,水深1至2.7米。
四塘横江,西起四洞闸,东流经小曹娥、周家路、劳家埭、大路头、毛甲,相交三十弓江,北至庵东,复通到上虞浦前。长34公里,河宽15至40米,水深1.7至3米。系经临山、泗门至庵东北延的钱塘江沿岸平原主要引流、灌溉河道。
六塘江,西起小安,连四塘横河,东流经义四、大云、沧田、庵东等乡,至高王接七塘江。长14.4公里,平均宽21米,平均水深1.9米。
大塘江,又名大古塘江。西起浒山镇,东流经白沙、樟树至桥头乡。东通东江,北接四灶浦、水云浦,西连解放塘河。长、16.3公里,平均宽14.5米,平均水深1.6米。
四灶浦,南起大塘江,纳潮塘江、三塘江、胜山塘河、七塘江之水,流经胜西、胜北、崇寿、东三乡,北出四灶浦闸入杭州湾。长16.16公里,平均宽36米,平均水深2.2米。
水云浦,南起大塘江东端,流经择浦、胜东、胜北、新浦、东三乡。长15.7公里,平均宽20米,平均水深2.1米
新浦,南起上林湖东江,经逍林、新浦沿,北出杭州湾。长16.81公里。平均宽16米,平均水深1.6米。
洋浦,南接白洋湖来水,通东江,向北经潭河沿至杜家,折东北经红星、下洋浦,出洋浦闸。长17公里,平均宽13米,平均水深1.1米。
蛟门浦,南起杜湖水库,经鸣鹤场,折西北历裘家、施家、右孔转北流,过观城镇、东山头,分流出郑家浦闸、龙舌浦闸入杭州湾。长15公里,河宽16至30米,平均水深1.6米。
高背浦,旧名直落浦。南起师桥镇,东北经高背山,出海黄山闸入杭州湾。长14.6公里,宽16至35米,平均水深1.8米。
淹浦,南起典渡桥,经立新、裘市折东北流,历大岐山、五洞闸,出六洞闸入杭州湾。长11.36公里,平均宽27米,平均水深1.5米。
古窑浦,南起洪家,纳宓家埭、东埠头来水,北至戎家,折东北经古窑浦,出五洞闸入杭州湾。长12.98公里,平均宽22米,平均水深1.5米。
淞浦,南出长溪水库,经东埠头北折东历范市、新墉。至淞浦闸出海。长11.57公里,平均宽30米,平均水深1.8米。
北仑哪里可以钓鱼呢
要到养鱼塘去钓的话,北仑区域内有:算山里面的一个水库下面和通途路旁的堰山就有。如要钓野生的,柴郭地区和下邵方向的水质较好
慈溪这个地方好吗?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特别是随着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这座比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长15倍的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将横跨广袤而汹涌的杭州湾海域,从此慈溪将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65.2万亩 户籍总人口101.03万人,辖15个镇、5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28个社区,市政府驻地浒山街道。
慈溪历史悠久。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
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
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
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
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自然地理
慈溪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
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
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 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
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
平原为 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
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东部地区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为界分南北二部分,两者面积之比为2:8。
南部近山平原成陆于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多 为粘土及亚粘土,局部夹有泥炭。
北部滨海平原,系900年以来新成 陆土地,组成物质为亚粘土、亚沙土和粉砂。
平原以北为凸入杭州湾 的扇形三北浅滩,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 5平方公里,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东部 地区颗粒较粗。
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全岸线正继续向北推移 ,土地资源在不断增加中。
慈溪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
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 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
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
平原为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 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 公里,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有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
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窑浦、淹浦、水云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东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河、东横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
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 方米。
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即凤浦湖、灵湖、窑湖、长溪水库、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以 及3座海涂水库,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
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 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年。
慈溪海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水层浅薄,海水咸度低于外海,含沙量高且变幅大。
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搬运的主动力为潮汐和潮流。
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 *** 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
杭州湾为我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黄山2.53米,新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 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区结合部。
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海岸线北凸成弧形,长6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为77.56公里)。
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 短。
平均年日照时数203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
年平均气温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
历史极端最高气 温38.5℃,最低-9.3℃。
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径流总量5.122亿立方米,降水高峰月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9.6天。
夏秋间多热带风暴。
境 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另有气温异常等。
慈溪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平原土壤,类型单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
近山平原母质复杂,多 属水稻土,结构层次分明,棱柱状结构发育,潜育性现象普遍,土层 深厚、土质均细、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质地以重壤为主,丘陵区 多为自然土壤,正逐步红壤化中,有红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 多石砾,粘粒含量高,质地为中壤至轻粘,酸性重,养分贫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
滨海平原地区,母质均为海积物,自海边向内依次有盐 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颗粒匀细,质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盐类,呈中性至微碱性。
七塘以南,多为中壤,耕层结构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为新垦土地,成土历史短,富 含石灰质,土质中壤至轻壤,团粒结构发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