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朱家隈子水库钓鱼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朱家庄水库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 1、凤城小隈子村在哪里
- 2、岫岩县的王家隈子村属于哪个乡
- 3、庄河有哪些乡镇
- 4、长白的内容
- 5、辽宁省凤城市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凤城小隈子村在哪里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石城镇。
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凤城小隈子村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石城镇。
凤城市,辽宁省辖县级市,由丹东市代管,位于辽宁东部,总面积5513平方千米。
岫岩县的王家隈子村属于哪个乡
岫岩下辖15个镇、7个乡,分别为: 岫岩镇、偏岭镇、苏子沟镇、黄花甸镇、三家子镇、石庙子镇、大营子镇、洋河镇、新甸镇、哈达碑镇、杨家堡镇、汤沟镇、前营子镇、龙潭镇、石灰窑镇、大房身乡、韭菜沟乡、牧牛乡、朝阳乡、红旗营子乡、岭沟乡、哨子河乡。
岫岩镇镇政府驻南门,人口13.12万人,面积283.88平方千米,辖40个社区居委会:北门一~北门八、东门一~东门八、小什字街一~小什字街八、南门一~南门八、城东一~城东二、铅矿一~铅矿六;27个村委会:洋河沿、二道河、三道河、姑娘沟、平阶、城东沟、小虎岭、四道河、五道河、北杨家堡、黄岭、树地、兴隆沟、双泉、于家岭、巴家堡、洪家堡、同心、烧锅岭、傅家屯、花园、甸子、河北、宏明、宏新、西北营子、蓝旗。
偏岭镇镇政府驻王家堡子,人口2.61万人,面积249.96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头道河、穆家岭、东胜、包家堡子、郭家堡子、后地、荒沟、王家堡子、丰源、丰福、五间房、小偏岭、三间房、细玉沟。
苏子沟镇镇政府驻徐家堡,人口1.37万人,面积168.62平方千米,辖98个村委会:黄岭北、黄旗沟、尖山、汤河岭、大何家堡、古龙山、徐家堡、苏子沟、黑山。
黄花甸镇镇政府驻黄花甸,人口2.31万人,面积176.40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郭家岭、关门山、前堡、陈家堡、三道岭、黄花甸、清河口、老鹳窝、大隈子、磨盘沟、西沟、虎沟、沙岗。
三家子镇镇政府驻三家子,人口1.68万人,面积217.42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三家子、安乐屯、岳山、房身、高家堡、许家堡、东广峪、刘家隈子、山咀、古城、华山。
石庙子镇镇政府驻石庙子,人口1.71万人,面积199.80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青杨堡、兴旺沟、石庙子、大沟、石佛、东青苔峪、西青苔峪、丁字峪、蓝家沟、黄家堡子、石棉。
大营子镇镇政府驻大营子,人口2.28万人,面积360.28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大营子、陶家隈子、沙金、中沟、挫草沟、横山、火石岭、三清观、吴家沟、万兴、庙峪、青峰、石头岭、王家屯、双山、星星石。
洋河镇镇政府驻贾家堡,人口1.76万人,面积206.27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贾家堡、瓦房店、样子岭、南唐家堡、傅家堡、何家堡、葛家堡、关家堡、马家堡、蔡家堡、弯沟。
新甸镇镇政府驻大山,人口2.01万人,面积122.48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金矿、乐全沟、新甸、大山、石板、教场沟、中合屯、三合家、石山、合顺屯、腰岭。
哈达碑镇镇政府驻哈达碑,人口2.78万人,面积306.66平方千米,辖15个村委会:哈达碑、大徐家堡、谢家堡、胜利、李大堡、马家店、头道沟、希林、双块石、大魏屯、小魏屯、瓦沟、玉石、汤沟、桑皮峪。
杨家堡镇镇政府驻兴开岭,人口1.33万人,面积147.18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团山、邓家堡、杨家堡、苏家堡、兴开岭、松树秧、柏家堡、夹道沟。
汤沟镇镇政府驻汤沟,人口1.53万人,面积210.96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东兴、红塔、古石沟、清凉山、马阳沟、前鞭杆沟、后鞭杆沟、老爷庙、汤沟。
前营子镇镇政府驻前营,人口2.08万人,面积230.87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样子沟、童家店、赵家堡、狄家堡、西大营子、新屯、燕窝、前营、大河沿、门楼、西老爷庙、胡家堡、仙人咀子。
龙潭镇政府驻相荣,人口1.62万人,面积192.46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鹿圈子、孤山子、梨洒沟、相信、龙潭、红石砬子、相荣、北台子、蜜蜂岭、大房子、张家堡。
石灰窑镇镇政府驻石灰窑,人口2.15万人,面积230.73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太平岭、坎子、大炉、新华、李家堡、洼塘、同江峪、石灰窑、龙宝峪、汤池、木匠沟。
大房身乡乡政府驻大房身,人口1.30万人,面积181.97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太阳、古洞、大甸子、大房身、和平、龙门。
韭菜沟乡乡政府驻永泉,人口1.13万人,面积152.60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土门、永泉、水獭岭、叶家街、红岭、韭菜沟、朱家堡、香炉山、四道沟、佟家堡、张家堡。
牧牛乡乡政府驻牧牛河,人口1.54万人,面积209.62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益临店、南马峪、小木古峪、牧牛河、牧北、德合店、德北、钟家堡、大木古峪。
朝阳乡乡政府驻沟门,人口1.50万人,面积205.85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大岭、荒地、葛藤峪、北茨沟、暧泉、南茨沟、沟门、方家沟、大河南、朝阳。
红旗营子乡乡政府驻红旗营子,人口1.46万人,面积191.95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卧梨沟、红旗营子、牌坊、三道干沟、南隈子、塘坊、茧场岭、唐家堡、大山嘴、矿山。
岭沟乡乡政府驻岭沟,人口0.95万人,面积119.28平方千米,辖7个村委会:碾盘、三河、山城、塘岭、岭沟、西道、孤家子。
哨子河乡乡政府驻松桢,人口0.97万人,面积136.82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振江、岔沟、马道岭、云贵、冰沟、虎岭、松桢、松树沟、北曹家堡、哨子河。
庄河有哪些乡镇
尖山,明阳,大郑,吴炉,青堆,鞍子山,栗子房,光明山,平山,城山,石山,黑岛,蓉花山,步云山,桂云花,横道河,太平岭,大营,塔岭,仙人洞,荷花山,徐岭,观架山,三架山。
庄河上游有东、西两条支流,东支流发源于庄河市蓉花山镇猴石岭,海拔高程500.5米。西支流发源于庄河市长岭镇桂云花山南麓。两支流在太平岭满族乡顾家屯附近汇合后,流经太平岭乡、徐岭镇,于城关街道龙王庙社区注入黄海(庄河湾)。
干流全长 56.5公里,流域面积 61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 2.83‰,流域平均宽1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 440.1毫米,径流量2.72亿立方米。
治理开发
1958年,庄河西支流上兴建朱家隈子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 260.1平方公里,年调节水量8130万立方米。在庄河的东支流上游建有蓉花山双红拦河闸,拦截水量通过蓉花山隧洞跨流域引入朱隈水库,设计输水能力12立方米/秒。庄河流域控制利用率约为40.3%。
职役制
“职役制”:就是乡治由官治转为半官式的绅治。由于隋唐实行“科举制”,“官”与“吏”分设,“官”作为“士”身居要职,而“吏”的地位逐渐降低,颇有义务服役的性质,乡官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再是官,乡制逐步从“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自此,隋唐至清末的千余年间,我国乡里社会的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了保甲制度,即“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头立一甲长,十甲长立一保正”,保甲人员之都保正、都保副正、大保长都不支薪,出现轮差、募充,几乎把“乡官制”的政治色彩全部抹去。
长白的内容
1、 动植物资源
野生经济植物126科、12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东北三宝,黄芪、党参、越桔、薇菜、山葡萄、大叶杜鹃等。依附森林三水郡、金贞淑郡、厚昌郡)隔江相望,西与临江市接壤,北与抚松县交界。国境生存的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其中兽类5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约47种。境内超过10公里的河流有27条,水利资源总理论蕴藏量为2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3万千瓦。发现矿点、矿化点、矿床、矿产地90余处,矿种35种。已探明的矿产有:硅藻土地质储量2000多万吨,远景规划储量2亿吨,且质量和数量均属亚洲之首;根据航空遥测,煤炭地质储量超过12亿吨;高岭石(长白玉)地质储量83万吨;明矾石地质储量500多万吨。
2、旅游资源
长白地处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南麓和举世闻名的鸭绿江源头,是国家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素有“长白林海、人参之乡、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美誉。境内所辖的长白山南坡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塔山公园是国家2A级旅游区;望天鹅风景区是国家2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地质公园;灵光塔和干沟子古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东北三省最古老的唐渤海时期的灵光塔、春秋战国时期的干沟子古墓群等历史文化古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长白旅游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文化特征,并有抗联和金日成早年革命活动地等多处红色旅游资源。
3、主要景观
天池南坡景观、高山花园、天池草原、岳桦林奇观、鸭绿江大峡谷、炭化木生成带、鸭绿江上第一哨、长白千柱峰、瀑布群、鸡冠秀峰、长白温泉、塔山公园、灵光塔、福兴寺、东观园、鸭绿江公园、中朝长惠国际大桥。赴朝边境旅游项目,主要游览朝鲜天池东坡景观、白头山密营、三池渊、大纪念碑、鲤明水瀑布、普天堡战迹地、普天堡战斗胜利纪念塔、两江道事迹馆和两江道艺术大学专场文艺演出 。
4、建制沿革
“长白”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已沿用很久了,早在辽代就有“长白部”;金代设“女真长白山部”,清朝设“长白府”;民国设“长白县”。
5、名称起源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名称,是沿袭当年设长白府时,以县域北部的长白山而得名的。“长白”即“长白山”,为东北第一高山,山顶有天池;为死火山口形成的高山湖泊,南北4.5公里,东西3公里。天池满语称“图们泊”,源于“图们色禽”,意为“万水之源”。又称“闼门”,为“图们”的谐音。“长白山”的名称,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变化。远在夏周以前,长白山称为不咸山,“不咸”是蒙古语,音“不尔干”,即神巫,是“此山有神在”的意思。汉朝时叫单单大岭,《后汉书·东夷列传·七十五》载“昭帝始元五年,元搜徒句骊,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秽,悉属乐浪……”,“单单与满州语珊延相近,即长白山”(载自《满洲源流考·按》)。魏称盖马大山,后魏又称为徒太山、太白山。南北朝称为从太山。唐朝称为太白山。金代始称长白山。《元一统志·开元路》载:“长白山在会宁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载:“长白山在三万卫东北千余里,横亘千里。”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满语是““怎么个容易法?”长”的意思,“珊延”是“白”的意思,“阿林”是“山”的意思。因山顶每年都有八九个月白雪皑皑,故而得名。
6、长白镇
长白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旧名塔甸。塔甸地名起源于镇北山头上有一宝塔,名灵光塔,塔下早年为草甸地,故名塔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长白府治所。设治后,大力兴建府署驻地塔甸,使这里很快成为集镇。民国和沦陷时期称县街、长白街。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设镇,名为长白镇,被称为鸭绿江源头第一镇。多年来一直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为国家一类边境口岸。
长白县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开拓的足迹。
秦朝时,境域属“辽东外徼”。
西汉,初属苍海郡,后为乐浪郡。
东汉至唐朝初年,属高句丽,后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丰州。
辽代,先属东丹国,后属定安国东京道渌州长白山部,鸭绿江女真大王府。
金代,属上京路会宁府曷懒路。
元代,属辽阳中书行省开元路。
明代,属努尔干都司建洲卫地。因县内长白山为女真发祥地,故清朝统治者将此地列为封禁之地,后属兴京府。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后200年时间里,这里被划为封禁区。境内山高林密,万木丛生,道路梗塞,人烟稀少,居民点多是三五家的小聚落。
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通化县,领属该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临江县,该境转属临江县。不久,又考虑到从临江到长白250多公里,鞭长莫及。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朝鲜以后,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经常“越江右开道伐木,意图侵占”。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巡抚唐绍仪委派李廷玉、付疆前往长白调查,绘制地图。
清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十日(1908年9月15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和奉天巡抚唐绍仪联名奏请清政府在长白设府治,他们在奏折中指出:“临江县上负长白山,下界辑安,北连吉林,广袤八九百里,幅员辽阔,治理难周”,特别是“奉省东北边境辽阔,交涉日繁”,况且“此险要之区,守备空虚”,难固“边圄”。奏请以八道江为界,分临江县东部长生。庆生二保地,长白山北麓,添设长白府,治十八道沟、十九道沟之间的塔甸地方(今长白镇),设治之后,与临江辑安两县“联络声势,呼应灵通”。“以保卫国土不受侵犯,巩固边疆。”同年10月6日(九月十二日)旨准,无领属,隶于奉天府。前署长春知府候补、直隶州知州张凤台为设治总办,委临江县令李廷玉为帮办,筹办长白设治事宜。
清宣统元年(1909年),宣布正式办公。此后,安图、抚松两县也先后设治,归长白府治公所管辖。
清宣统三年(1911年),长白府由试办改为署理。
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改长白府为长白县,直接隶属奉天省。
1929年,属辽宁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白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属伪奉天省东边道。
1934年,改属伪安东省。
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建立党组织活动。
1937年,改属伪通化省。
1945年12月25日,长白县解放,改属安东省。
1946年5月,属辽宁省通化地区行政公署,后改为省直辖。
1948年9月,归安东省通化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改属辽东省通化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6月归辽东省直辖。
1954年,辽西省和辽东省合并组建辽宁省,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员公署。
1958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仍属吉林省通化专员公署。
1962年至1964年,中朝两国重新划定国界,将原县境内临近长白山天池的一段划归朝鲜国,国界从天池南缘开始向南,陆地部分立有1号、2号、3号界桩,再南行以鸭绿江为界。江中沙洲、岛屿与本县有关的共有105个,其中属于中国的有45个。
1985年4月1日,划归浑江市管辖。
1994年1月31日,浑江市拟更名为长白山市,最后定名为白山市,即成为白山市管辖至今。
2008年9月15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 府治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四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义委员勘查奉吉两省界线,同时委前署长春知府候补张凤台为长白府设治总办,临江县知县李廷玉为帮办筹划长白设治。1908年9月11日,清廷批准设长白府,同时筹设安图、抚松两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月,长白府设治公所正式办公。当年11月至翌年4月,安图、抚松两县设治完毕,归长白府治公所管辖。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3月28日,长白府由试办改为署理,设治委员田乡谷改任长白府知府。
府治设在塔甸(今长白镇),位于县境东南端,为鸭绿江源头第一镇,如今成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末行政区划
长白设治时,境内有长生、庆生二堡。设治总办张凤台将两堡地名按干支序列重新命名,并公布施行,不准任何人随意更改村名,同时将两堡所属34个村镇划为四段管理。
第一段有长生堡的塔甸、温厚社、良善社、恭顺社、梨沟镇(梨树沟)、小梨沟镇(小梨树沟)、万宝岗、南涧头(南尖头)、癸恩社。
第二段有长生堡的西砬缝、东砬缝(梨田洞)、壬皇社、金华镇(半截沟)、辛裕社。
第三段有庆生堡的丰乐园、庚顺社、已恭社、景和乡、下隈子(十三道沟下隈子)、戊雨社。
第四段有庆生堡的拉拉岗子(十三道湾上下)、套裤带(十三道湾以下)、背阴亭、丁春社、孤山子、二股流(下二股流)、金厂、小南川、丙望社、乙农社、小蛤蚂川、大蛤蚂川、甲华社、葫芦套。
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1914年7月,调整区划设警区,全县划为4个区。第一区驻县街,辖城乡附近一带及十九道沟以上至长白山东南与安图、抚松及韩国交界处;第二区驻金华镇,辖十八道沟至十六道沟;第三区驻三圣屯,辖十五道沟至十道沟;第四区驻八道沟,辖九道沟、八道沟及该沟里龙华冈、嘉鱼河一带。各警区设有区官。
1916年8月全县划为7个区。第一区辖二十三道沟至十九道沟1镇4村;第二区辖塔甸至南尖头1镇5村;第三区辖十八道沟至金华镇1镇5村;第四区辖东丰乐园至冷沟子1镇5村;第五区辖小冷沟子至套裤带1镇3村;第六区辖背阴亭至十道沟1镇2村;第七区辖八道沟至嘉鱼河1镇6村。至年末,因区太小,恢复原4个区,辖59个村。
1930年2月,根据辽宁省新村制大纲规定,在4个区内组成20个联合村,不久并为10个联合村,年末每区又并为2个联合村。
1932年6月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长白县城后,延续中华民国行政区划。1936年8月,日伪当局废除区村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划为长白街、塔甸村、二十道沟村、梨树村、金华村、中兴村(十四道沟村)、戊雨村、三圣村等1 街8村。1937年,日伪当局强行归村并屯,全县划为1街5村,辖66个部落。长白街驻县城,辖8个街;顺天村驻县街,辖12个村;安民村驻十四道沟村,辖16个村;遵化村驻地十三道沟,辖11个村;协和村驻地十二道沟,辖12个村;亲睦村驻地八道沟,辖14个村。
1946年,全县划为3个区,辖6个镇、15个乡、56个村。第一区驻县城,辖东镇、西镇、二十道沟乡、十八道沟乡、半截沟乡、二道岗乡;第二区驻地十三道沟,辖十三道沟镇、十四道沟镇、十三道沟乡、双岔头乡(中和村)、冷沟子乡、丰乐屯乡、桃泉里乡;第三区驻地八道沟,辖八道沟镇、十二道沟镇、船卧子乡、金厂乡、新房子乡、九道沟乡、老局所乡、栾家店乡。
1947年3月,县城成立4个村,东安街、南阳街并为民主村;中亨街、兴隆街并为白山村;北顺街、西安街并为解放村;镇江街、新兴街并为绿江。取消乡、镇,实行区村制。根据村落户数、人口、面积及自然情况,划为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直属村;行政村中分为甲、乙、丙、丁村。
1949年8月,全县由3个区划为4个区,县城的4个村又改为民主、白山、解放、绿江村。第一区驻地民主街,辖4个街5个村和老坡口自然村;第二区驻地十八道沟,辖11个村和16个自然村;第三区驻地由十三道沟迁至十四道沟,辖村不变;第四区驻地八道沟,辖村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1950年7月,将第二区的沿江村划归第一区。1951年11月16日,长白镇从第一区划出,所辖4个街又改为村,第一区驻地改为马鹿沟村。1954年3月,第二区改为十八道沟朝鲜族自治区,二十一道沟、天桥沟、中和村、西岗村改为朝鲜族自治村,长白镇改为城关区。
1955年9月撤区建乡,全县划为1个区级镇、1个乡级镇、5个朝鲜族自治乡,保留八道沟区公所(1956年2月撤消)。1957年3月恢复十八道沟朝鲜族自治区,辖十八道沟、龙泉镇、半截沟乡、马鹿沟乡、撩荒地乡。
1959年3月,全县划为4个人民公社,长白镇公社辖20个管理区,十四道沟公社辖11个管理区,十二道沟公社辖10个管理区,八道沟公社辖17个管理区。1961年5月14日将4个人民公社调整为9个,撤销管理区,设生产大队。长白镇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和1个直属队;半截沟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2个直属队;龙岗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2个直属队;十四道沟公社辖6个生产大队、2个直属队;十三道沟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十二道沟公社辖10个生产大队、3个直属队;十一道沟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2个直属队;八道沟公社辖10个生产大队、2个直属队;大顶子公社(后改为新房子公社)辖6个生产大队、5个直属队。1965年2月,长白镇公社分为长白镇人民委员会和马鹿沟人民公社。马鹿沟公社驻地马鹿沟村,辖马鹿沟、梨树沟、十八道沟、万宝岗、南尖头、沿江、十九道沟、二十一道沟、小农场9个生产大队、1个直属队。1971年8月25日成立宝泉山人民公社,十二道沟公社的撩荒地、八盘道、新部落、五盘道、老局所、上二股流和新房子公社的大崴子、邱家店、栾家店、宝泉山、新南岗、马家岗以及八道沟公社的老保甲共6个生产大队、7个直属队组成,驻地宝泉山村。
1983年8月,撤销人民公社制,将10个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生产大队、直属队改为村和自然村。1985年2月将八道沟、十四道沟乡改为镇。1986年7月10日,将半截沟乡更名为金华乡。1987年3月30日,长白镇成立解放街道、白山街道办事处,下辖8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1月,马鹿沟乡改为镇。1992年8月,改解放大街为长白大街,全长约5公里。1992年11月,宝泉山乡和新房子乡改为镇。2001年9月,撤消龙岗乡并入马鹿沟镇,撤消十一道沟乡并入八道沟镇。2002年11月,长白镇撤消8个居民委员会,成立白山、民主、塔山、绿江4个社区。2004年12月,撤消十三道沟乡并入十二道沟乡,十二道沟乡同时改为镇建制(待省政府批准)。
至2005年末,全县有长白镇、马鹿沟镇、十四道沟镇、十二道沟乡、宝泉山镇、八道沟镇、新房子镇和金华乡8个乡(镇)、77个村、50个自然村和4个社区。
长白镇
长白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南部,东北、西与马鹿沟镇接壤,南濒鸭绿江与朝鲜两江道惠山市相望。是县政府所在地。南北长5.4千米,东西宽5.2千米,面积3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3.2平方千米。总户数13454户,总人口34085人(2004年)。辖长松、塔山、绿江、民主4个社区和绿江、民主、解放3个行政村,小梨树沟、南岗、大湖、西甸子4个自然屯。镇政府驻白山大街75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00米。302、303省道公路过境。古迹有灵光塔。
马鹿沟镇
马鹿沟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部。呈半园型环绕县城,西与金华乡毗邻,北与抚松县漫江镇为界,东南濒鸭绿江与朝鲜两江道隔江相望,边境线长58.5千米。面积943.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5%。总户数为3641户,总人口10299人(2004年)。辖马鹿沟社区和马鹿沟、十九道沟、二十道沟、二十一道沟、南尖头、十八道沟、小农场、果园、二道岗、龙岗、太阳、梨树沟、沿江、河口新、大梨树、下二道岗村、龙泉镇村、万宝岗18个行政村,排卧子、东岗、两江、朝阳、东升、西兴6个自然屯。镇政府驻马鹿沟村,距县城3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红头山,海拔2012米,最低处马鹿沟村812米。302省道公路过境。
十四道沟镇
十四道沟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南部。辖十四道沟1个社区和十四道沟、十五道沟、干沟子、鸡冠砬子、冷沟、安乐6个行政村,三南里、暖泉子2个自然屯。镇政府驻十四道沟村,距县城23千米。303省道公路过境。景点有长白石林。
十二道沟乡
十二道沟乡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南部。辖十二道沟社区和十二道沟、背阴亭、十二道湾、船卧子、外南岔、孤山子、下二股流、十三道湾、十三道沟、中和10个行政村,参振、大浦、乡班参场3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十二道沟,距县城54千米。长(白)白(山)公路过境。
宝泉山镇
宝泉山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63千米。辖宝泉山社区以及老保甲、栾家店、邱家店、新南岗、大崴子、河底、上二股流、老局所、八盘道、撩荒地、马家岗11个行政村,前坡、冰湖沟、二道阳岔、五盘道、新部落5个自然屯。通(化)长(白)公路过境。
八道沟镇
八道沟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部。东与宝泉山镇接壤,西与临江市六道沟镇毗邻,南临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厚昌郡隔江相望,北连新房子镇。面积111平方千米。总户数3372户,总人口9711人(2004年)。辖合兴、北兴2个社区和葫芦套、东兴、西兴、新兴、北兴、胜利、西大坡、蛤蟆川、小蟆川、新开沟、不大远、马鞍山、九道沟、十一道沟、南川、金厂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镇政府驻东兴村,东距县城149千米,西距临江市区100千米。为县西部商品集散地。最高处马鞍山村,海拔886米,最低处西兴村302米。303省道长(白)白(山)公路过境。
新房子镇
新房子镇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部。辖新房子社区和大顶子、景秀、佳在水、新房子、老人沟、水库、虎洞沟7个行政村,于沟子、金坑、大门坎、大金厂、畜牧场、金沟、北坡、西坡、三人把、四平川、平岗、新北岗等13个自然屯。镇政府驻新房子,距县城72千米。
金华乡
金华乡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南部。辖金华、十七道沟、鸠谷、梨田、三浦、十六道沟6个行政村,天桥、前鸠谷、三联办参场3个自然屯。乡政府驻金华,距县城14千米。长(白)白(山)公路过境。
【长白经济开发区】1972年时依托长白对朝口岸成立了长白县经济开发办。1997年经县委常委扩大会研究成立了吉林省长白经济开发区。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驻鸭绿江大街130号,邮编134400。
朝鲜民族舞蹈
1、概述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
2、长鼓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
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儿童长鼓和幼儿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大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
古代的长鼓,用獐皮做左边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边的薄鼓皮,鼓筒采用木材或多层纸、薄铁等材料制成。长鼓有沙市6个铜制的龙头形钩子,钩住松紧绳.松紧绳用三股真丝线制成,每只鼓上装有8全套袖,即用来调整鼓绳的皮套。
长鼓起源于我国的宋代,后来流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我国东北朝鲜族聚居的地方,长鼓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长鼓的右边用一根饰彩穗的竹条敲,左边用手,右边声高左边声低,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著名的朝鲜族长鼓,在全世界闻名,艺术水平相当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鲜民族的艺术特色。
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舞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头顶搬运是朝鲜妇女的一种劳动习惯。她们从小就学习用头顶东西的能力,长大成人后,便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能。不论是水罐、粮袋、包袱,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她们都不用肩挑、背背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
顶东西时,先在头上放好一个垫圈,垫圈是用毛巾或布做成的,轻松柔软,防止硬东西直接与头部接触,磨坏头部。另外,这种垫圈还有固定物体的作用,使物体不容易从头上掉下来。她们在用头顶东西时,一般都不用手扶着,东西稳稳地放在头上,快速行走,也不摇晃。特别是顶水灌更叫人佩服。水灌顶在头上,行走轻盈,竟会滴水不洒,像杂技演员一样。
她们一人一次能顶数十斤重的东西,还轻松自如。如果让汉族人顶那么重的东西,可能会把脖子压坏的。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运输工具不断改进、如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畜力车、拖拉机、汽车已经成为较常用的运输工具,所以朝鲜族妇女用头顶搬运重物的现象在逐渐减少,这种劳动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变为历史了。
辽宁省凤城市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位于辽东青城子铅锌矿田东部,1993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03地质队在总结金矿成矿规律后,通过钻探发现的大型隐伏岩金金矿床(刘国平,1998)。
发现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意义重大。空间上,使金矿普查从辽河群大石桥组扩大到上部盖县组片岩层位;地域上,金矿普查区从青城子矿区外围扩展到区域上辽河群盖县组片岩分布区,开辟了新的找矿领域。根据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辽宁省有色地勘院在盖县组片岩层位中相继发现弯地沟、林家三道沟、白云三道沟和夹皮沟中小型矿床,找矿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前景可观(田豫才,1999)。
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较特殊,除含金硅质岩型外,含金黑云变粒岩型属首次发现,对辽东裂谷西段金多金属深层次找矿有指导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古元古宙辽吉陆间裂谷三级断陷盆地之中。区域上以朱家堡子-新岭-荒甸子同生断裂为界分为东部断凹区和西部断隆区。
东部断凹区,沉积一套以碳酸盐岩及喷流岩的次稳定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金矿床有关的硅质岩、层纹状含电气石浅粒岩等喷流岩仅局限在断凹区的同生断裂附近,呈NW向展布,出现角砾状硅质岩部位海底气液喷流中心,中心部位喷流岩是金矿化成矿主岩,远离中心,金矿化主要分布在喷流同沉积的大石桥组三段上部五层和五层与四层接触部地层中。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就产在该区(安东,2004)。
1.2 区域地层
图1 小佟家堡子金矿区地质简图
(据辽宁有色地质103队资料修编,转引刘国平,1998)
1—白垩纪火山岩;2—辽河群盖县组;3—辽河群大石桥组;4—辽河群浪子山组;5—元古宙混合花岗岩;
6—断层。
—印支早期花岗岩;
—印支晚期花岗岩;βμ—辉绿岩;γ2—元古宙钠质花岗岩
矿区位于辽东裂谷西端近轴部,即三家子-方家浅海潟湖东部,由辽河群变质岩系组成(图1)。辽河群沉积于古中元古宙,变质于吕梁期,是一套巨厚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辽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
于家堡子组,以混合质变粒岩、浅粒岩为主,形成于裂谷扩张期,沉积巨厚的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的含硼岩系,厚度大于1000m。
浪子山组,由一套透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黑云片岩和条带状大理岩组成的互层带,原岩为陆源碎屑岩-粘土岩夹水下火山沉积建造,厚度为10~200m不等。
大石桥组,岩性为大理岩夹片岩和变粒岩,形成于大幅度断陷的海进时期,青城子处于三家子方家海盆边缘,形成复理石式碳酸盐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段,一段为碳酸盐岩建造、二段为粘土岩建造、三段为碳酸盐岩夹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在本区三段特别发育,又可分为5个层,其中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处于裂谷扩张转为收缩期,海底火山活动由熔岩喷发转为宁静的喷气和热泉喷流,形成了碳酸岩夹硅质岩,它是金银矿床的主要含矿层。大石桥组厚500~1500m。
盖县组,形成于裂谷收缩期,为一套海退系列的粘土质-半粘土质岩,以黑云片岩、二云片岩夹硅线片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变粒岩及大理岩,底部有金矿化,层厚>500m(孙立明,1997)。
1.3 区域构造格架
该区区域构造表现了多期性和复杂性,基底构造主要为EW向。显生宙以来,断裂构造为区域构造的主要格架(刘国平,1998)。中元古代,即辽东裂谷回返上隆初期,区内形成近EW向平缓开阔褶皱,由北至南有新岭背斜、四棵杨树向斜、北砬子-榛子沟背斜和南山向斜。新元古代,矿区发生NEE-SWW方向的推覆作用,致使岩层倒转,基底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推覆到辽河群之上,产生近SN走向的韧脆性叠瓦式推覆构造。印支中晚期—燕山期,伴随太平洋板块活动陆缘的不断消减,矿区出现NE,NW向2组断裂,同时还发育一组NE向平缓开阔褶皱,并与早期基底褶皱交汇叠加,形成横跨式的穹窿和凹地构造(田豫才,1999)。
1.4 区域岩浆活动
元古宙和中生代矿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主要有古元古代朱家堡子钾质花岗岩,中元古代大顶子、尖山子、方家隈子、石家岭等钠质花岗岩,中生代双顶沟、新岭斑状、似斑状中酸性花岗岩。大顶子岩体是辽东裂谷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钠质花岗岩,位于朱家堡子钾质花岗岩的北接触带,周围有尖山子、方家隈子、石家岭等钠质花岗岩的小岩株侵入,侵位时代为1740~1621 Ma(K-Ar法,芮宗瑶等,1994)。尖山子花岗岩,岩体形态为长透镜状,延长1100m,幅宽100m,出露面积0.1km2,岩性单一,两侧大理岩中有铅、锌矿化和铁锰碳酸盐化,花岗岩本身也有破碎和高岭土化。双顶沟、新岭斑状、似斑状花岗岩呈岩体或岩基产出,侵位时代分别为230.7±5 Ma,217.6~226.7 Ma(K-Ar法,芮宗瑶等,1994;代军治,2006)。燕山期的兰花岭、弟兄山花岗岩体等(K-Ar 法,141~161 Ma)。上述几期岩体均为重熔花岗岩,物探资料证实其深部产状为岩基,构成了良好的圈闭环境(胡铁军,2001)。
1.5 成矿单元
金矿床成矿单元处于塔里木-华北成矿域,华北陆块成矿省,营口-丹东成矿带。
2 矿区地质
2.1 赋矿地层
金矿床位于青城子推覆构造外来地块榛子沟倾没背斜的倾没端。主要发育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和盖县组之中(图2)。大石桥组三段四层下部为浅粒岩,中部为条带状大理岩,上部为石榴石黑云片岩;大石桥组三段五层为白云石大理岩夹方柱石大理岩、矽线石黑云片岩;盖县组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等。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之间往往发育一层黑云变粒岩层,大石桥组与盖县组接触面有硅质岩分布,二者沿层呈透镜体产出,受层位控制明显。硅质岩呈深灰色,致密结构,块状、角砾状和孔洞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石英(含量>90%)、玉髓、绢云母、方解石、碳质和铁质,偶见电气石、黄玉和鲕绿泥石等,石英颗粒明显拉长,波状消光,常呈团块状交代玉髓,微量元素富Au,Ag,Mo,S,As,P,贫Cu,Zn。岩石为孔洞状构造(气体逸失)。黑云变粒岩呈灰色,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有微斜长石(粒径0.05~0.15mm,含量45%)、石英(粒径0.05~0.3mm,含量25%)和黑云母(含量<15%)。副矿物有电气石、磷灰石等。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3种蚀变与Au关系密切,其原岩为辽河期海相酸性火山岩。地层总体走向70°~80°,倾向NW,倾角10°~30°(赵广繁,1997)。
图2 小佟家堡子金矿104m 中段平面地质略图
(据辽宁有色地质103队资料修编)
1—断裂;2—矿体;3—破碎带;4—辽河群盖县组云母片岩;5—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6—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石榴石云母片岩;7—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大理岩;8—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浅粒岩
赋矿地层从上至下可分为3层,盖县组下部与大石桥组大理岩接触部是该区1 号银金矿的赋存部位。
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是金矿体的主要围岩,且矿区东部小石门沟一带的硅质岩本身就是金矿体(Ⅰ号金矿带)。在本层中间部位是Ⅰ-1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而与下部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接触部则是矿区内Ⅱ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
大石桥组三段四层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①上部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层,以灰色或灰白色含石榴石(矽线石)黑云母片岩为特征,层厚15~50m,在该层上部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接触部有一薄层黑云变粒岩,层厚为0~15m。是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和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界线的标志层,亦是矿区内Ⅲ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②中部大理岩层,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岩性特点相似,但厚度较薄,且在走向延长及倾向延深上有尖灭重复出现的特点。③下部斜长浅粒岩,原岩界于火成岩与沉积岩之间,属于中酸性凝灰质物质加入泥沙质岩石(安东,2004)。
2.2 矿区岩浆岩
矿床赋存的空间位置与构造类型及其与印支—燕山期侵入岩体的距离存在明显的制约关系。已知金矿体多分布在距离印支—燕山期侵入岩体1km范围之内,矿区深部1500m(频率测深)均被岩体占据(赵广繁,1997)。超出此范围,即使存在构造空间,一般亦无金矿体产出(田豫才,1999)。
2.3 控矿构造
金矿体产于榛子沟倾没背斜小佟家堡子背形的NE翼,两组背斜交汇横跨形成的,穹状,虚脱空间控制整个矿区的金矿化(田豫才,1999)。断裂构造成矿前有尖山子断裂,走向330°,倾向NE,倾角60°~80°,延长20km,宽10~20m。带内常见糜棱岩化,局部压碎物较疏松,多期活动明显,Au,Ag,As含量较高。成矿期主要有2个层滑断裂,矿区东部沿大石桥组与盖县组接触面有延长500m、延深200~600m的层间构造控制区内Ⅰ号矿带。矿区西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之间的过渡互层带中有延长600m,延深300m的层间构造控制区内Ⅱ号矿带。成矿后主要有NE,NW向2组断层,分布在不同地层界面及附近,对矿体无明显错移,延长延深较小,均为正断层,是塑性、脆性岩石在变形中沿接触面及附近产生无序次张性裂隙所致(赵广繁,1997)。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石墨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石墨化与金银矿化关系最密切,贯穿成矿作用的始终(孙立明,1997)。
蚀变有一定分带性,由围岩向矿体中心白云石大理岩的蚀变大致可分为4个带。①未明显蚀变的白云石大理岩;②细脉硅化带,石英细脉、网脉发育,同时粘土化(主要是绢云母)也较发育;③强硅化带,石英细脉、网脉非常发育,硅化交代碳酸盐也强烈,碳酸盐呈残留的角砾状、孤岛状,局部岩石表现为角砾状结构;④硅化岩带,石英细脉充填和硅化交代均十分强烈,碳酸盐几乎完全被交代,此外,局部发育高岭土化及黄铁矿-毒砂化,含金较高的矿石主要在②,③,④带内(刘国平,1998)。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体)特征
小佟家堡子金矿分为3个矿化带。
Ⅰ号矿化带位于盖县组片岩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的接触部位。产状与地层一致,总体延长500m,延深200~600m,走向近EW,倾向N,倾角25°。带内矿化不连续,一般矿体赋存于地层起伏地段,带内主要产出Ⅰ号矿体。
Ⅱ号矿化带为本区较大的金矿化带。自西向东连续产出,已控制延长600m,延深300m,宽2~25m,走向285°,倾向NE,倾角25°。该矿化带赋存于三段五层大理岩与三段四层片岩之间的过渡带上,产状与地层一致,带内岩石破碎强烈,矿化较强。石墨化、毒砂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蚀变发育,带内主要产出Ⅱ号矿体。
Ⅲ号矿化带赋存于三段四层中部白云石大理岩顶部与上部石榴石云母片岩互层过渡带中。带内岩石变形强烈,发育较强的片理化和石墨化,矿化带在空间上连续性较好,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70°~80°,倾向N,倾角25°,延长1000m,延深500m,宽2~10m。该矿化带内金矿化相对较弱,主要产出Ⅲ号矿体。此外,在Ⅰ号矿化带下部,发育层间剥离断裂,其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285°,倾向NE,倾角25°,带内发育Ⅰ-1号矿体。
在3个矿化带内共发现金矿体30多个,其中Ⅰ号矿体规模最大,赋存于Ⅰ号矿化带中,主要为硅质岩型,矿体呈层状、扁豆状产出(图2),含矿岩石为硅质岩、硅化大理岩、黑云变粒岩等,金矿化强度与岩石变形强度、黄铁矿及细粒毒砂的含量密切相关。
Ⅰ-1号矿体为独立的金矿体,赋存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中部的硅化碎裂大理岩内的Ⅰ号矿化带内,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由6条工业矿体组成,单个矿体延长80~200m,厚0.7~5.86m,其中西段矿体较薄,东段矿体厚大。矿体延深超过延长,控制深度最大70~300m。矿体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70°~90°,倾向N,倾角15°~27°,局部受构造影响产状有所变化。矿体赋存标高50~200m,矿化类型为含金石墨硅化大理岩,个别部位见富硫化物金银铅锌矿体。矿石金平均品位为3.33×10-6。
Ⅱ号矿体产出于Ⅱ号矿化带中,为独立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与三段四层片岩之间的过渡带上,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区内见3条工业矿体(脉),单个矿脉延长70~200m,厚0.96~17.29m,局部达29.63m,控制延深360m;矿体产状与构造带一致,东段走向70°,西段走向90°,倾向N,倾角10°~30°。矿体赋存标高50~200m。该矿体主要为石墨化大理岩、硅化黑云变粒岩型矿化。东段平均品位21.50×10-6,西段平均品位4.56×10-6(刘红霞,2006)。
3.2 矿石成分、矿石类型
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分比较复杂,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其次有毒砂、黄铜矿、辉铜矿、辉锑矿和白铁矿、黄铁矿和石英含金较高,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贵金属矿物有自然银、金银矿、银黝铜矿、深红银矿和脆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次之为方解石、绢云母。不同类型的矿体矿物组合存在着差异。
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可分为4个类型,硅质岩型金矿石、硅化大理岩型金矿石、蚀变黑云变粒岩型金矿石、蚀变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型金矿石(安东,2004)。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粒状、半自形-自形粒状、交代残余、固溶体分离结构,其次还有包含、侵蚀、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有稀疏浸染状、块状、角砾状、晶洞状、条带状和细脉浸染状等(田豫才,1999)。
根据矿石物质成分查定结果和包裹体测温资料,可将矿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主成矿时期。①多金属硫化物时期。成矿温度130~150℃,相当于沉积-火山活动作用形成初始矿源层时期,大量发育金属硫化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金属硫化物多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金矿物。主要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次要矿物有黄铜矿、毒砂、银黝铜矿、银金矿、自然金、白云石等。②石英-毒砂-金时期。成矿温度210~230℃,与辽东裂谷回返上隆、火山喷流、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及矿源层金多金属硫化物富集成矿时期密切相关。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主。金属硫化物呈星散状、浸染状、团块状和稠密浸染状、条带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毒砂-金矿物。主要矿物有毒砂、黄铁矿、石英;次要矿物有白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和绢云母等。③石英-白云石-金矿物时期。成矿温度300~400℃,属于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改造成矿时期。蚀变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金属硫化物一般呈星散浸染状、脉状、晶洞状、角砾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白云石-金矿物。主要矿物有银金矿、深红银矿、自然金和石英;次要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脆银矿和白云石等(田豫才,1999)。
4 矿床成因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刘国平(1998)系统采集矿石、近矿围岩样品,具有如下特征。
1)Au与As,Sb构成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
2)Cu,Pb,Zn等矿化元素在硅化岩中含量较均一,而在正常大理岩和硅化大理岩中变化较大,并且在硅化大理岩中Pb,Zn含量较高,这与野外和镜下在硅化大理岩中见到细脉状和浸染状浅色闪锌矿是一致的。
3)硅化岩、硅化大理岩中Mn含量高于正常大理岩,表明矿化蚀变过程中锰被带入。
4)从正常大理岩→硅化大理岩→硅化岩,Sr含量减少,Ba含量增加,Sr/Ba值从>1变为<1。
5)矿石与围岩(包括变粒岩、大理岩、煌斑岩、片岩等)的Ti,Cr,Ⅴ,Co,Ni等铁族元素,以及Zr,Hf,Nb,Ta,Th,Ⅴ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别(与同类型岩性相比)(刘国平,1998)。
4.2 矿物包裹体特征
4.2.1 类型及发育程度
矿床中发育较丰富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少量的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5%左右)及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
1)水溶液包裹体,室温下由纯水溶液相或气液两相组成,气液比一般在5%~20%之间,多数在10%左右,大小一般为3~18 μm,个别达20~30 μm。常见形态为负晶形、不规则四边形、三角形等,随机成群或独立分布。
2)CO2包裹体,室温下呈纯CO2液相或CO2气液两相包裹。该类包裹体主要为富CO2液相,少量富CO2气相,气相CO2所占比例一般为10%~40%。该类包裹体大小一般在5~20μm之间,多数为8~15 μm,其形态为椭圆形、负晶形、不规则四边形及他形(代军治,2006)。
4.2.2 包裹体成分
表1列出了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气相成分中富含H2O,CO2,CH4,CO等挥发分。液相成分Na+,Cl-,
含量较高,贫F-,高盐度(8%~10%)。成矿溶液性质为Na+-Cl--
型,Na+/K+是判别流体性质的重要指标,岩浆热液的比值<1,热卤水中的比值较高。该矿床Na+/K+为2.25~6.98。气相成分CH4,CO含量较高,说明金矿化处在一种还原环境中(赵广繁,1997)。田豫才(1999)认为富含CH4和有机质者反映出以成岩期层间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混合的特征。
表1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石英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 w(B)/10-6
注:测试单位为辽宁省有色地质矿产研究所。据田豫才,1999。
4.3 物理化学条件
均一温度测定表明,小佟家堡子的金矿成矿温度范围为140~240℃,其峰值为200℃左右(刘国平,1999)。均一法测温为145~174℃,成矿温度为中低温(赵广繁,1997)。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变化范围为110.4~335.2℃,温度峰值为150~190℃(代军治,2006)。流体盐度为3.9%~16.2%,多数盐度值集中于6.5%~10.5%之间(代军治,2006)。
依据盐水溶液包裹体温度-密度关系方程,估算热液密度为0.77~1.02 g/cm3,平均密度为0.95 g/cm3(代军治,2006)。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4.4.1 硫同位素
矿石硫的δ34S均为正值,介于1.87‰~15.98‰之间,极差14.11‰,平均7.85‰(表2)。大石桥组δ34S为0.15‰~13.20‰,印支期岩体δ34S为0.5‰~7.6‰,三者的硫同位素值相当,但大石桥组中黄铁矿发育,多呈微莓球体和层纹状产于岩层层面及条带间,而岩体硫化物甚少,因此矿石硫主要来自辽河群,并有少量岩体硫参与。矿体内各矿物之间δ34S具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规律,说明同一成矿溶液中,硫同位素组成达到均匀化,而且矿物之间硫同位素交换达到了平衡(赵广繁,1997)。
表2 矿石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注:分析单位为沈阳地质研究所,1995。据赵广繁等,1997。
4.4.2 氢氧同位素
矿石中石英δ18O为6.42‰~10.70‰,极差4.28‰,均值8.36‰。成矿溶液δD 为-79.7‰~-48.0‰,极差31.7‰,均值-65.1‰。计算求得成矿溶液
为-8.63‰~-2.82‰,均值-6.40‰。成矿流体的δ18O-δD关系图,投绘点基本靠近雨水线(图3),成矿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赵广繁,1997)。刘国平(1999)取得石英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为18.5‰~21.1‰,表现δ18O漂移的特征。
图3 矿石石英δ18O-δD 关系图
(据赵广繁,1997)
4.5 稀土元素
1)围岩与岩体比较,多数地层围岩稀土总量(ΣREE)低于岩体。不同地层围岩之间,泥质岩石稀土总量普遍高于碳酸盐岩岩石。地层由老至新稀土总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2)地层、岩体和矿石轻重稀土比值均为正值,在稀土配分型式图上,曲线左高右低缓倾斜,属轻稀土富集型(图4,5)。δEu异常为0.53~1.90,属弱负异常到正常型。值得注意的是,金矿体及其赋矿围岩δEu<1,Eu显弱亏损。相反,远离金矿体的围岩和岩体则显示Eu正异常,反映出矿体和赋矿围岩与相邻地层和岩体的稀土元素演化模式及物质来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赋矿层位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图4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围岩与矿体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图5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岩体与矿体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3)金矿体稀土总量与赋矿围岩相近,其稀土配分曲线与赋矿围岩尤其与角砾状大理岩、硅质岩曲线十分相似,揭示出层状、似层状金矿体与围岩之间有着相似的沉积成岩和变质改造作用过程,成因关系密切。但是,金矿体与岩体稀土配分曲线弥合程度较低,缺少相似之处,而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期花岗斑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的稀土元素演化特点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这些表明,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及其成矿作用有着与沉积变质成矿过程截然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和成矿条件(田豫才,1999);而赵广繁(1997)认为含金硅质岩稀土总量、δEu为0.48(表3),配分曲线右倾,显示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而与同期大石桥组三段五层白云石大理岩、大顶子斜长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不相同,似乎说明硅质岩与同时期的沉积岩、侵入岩有不同的成因。
4.6 成矿时代
含金蚀变岩石的K-Ar法年龄为206~272 Ma,成矿期相当于印支期新岭花岗岩成岩期(赵广繁,1997)。
含金蚀变岩石中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67±2 Ma,等时线年龄为167±4 Ma,对岩石样品进行了K-Ar法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其中1 件为绢云母石英交代岩型金矿石,3 件为新鲜的煌斑岩样品,被金矿体切割的煌斑岩岩脉,其表面年龄为211 Ma,代表了印支期岩浆活动,是金矿成矿时间的上限;另2件煌斑岩样品为矿区岩脉,与金矿体无明显的交切关系,其表面年龄非常接近,分别为130 Ma和149 Ma,代表燕山期岩浆活动。从金矿与煌斑岩的关系推断,金矿成矿时代应<211 Ma,但无法确定是印支期成矿还是燕山期成矿;矿区绢云母石英交代岩的K-Ar表面年龄为183~272 Ma,分布范围较大(刘国平,2002),含金蚀变岩石中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67±2 Ma,等时线年龄为167±4 Ma,代表成矿年龄,成矿为燕山期。
4.7 矿床类型
该矿床的成因观点主要在以下几种。
1)矿床成因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卡林)型金矿床(刘国平,1999)。
2)“细碎屑岩型”金矿(杨德江,1999)。喷流岩型金矿床(安东,2004)。
3)产于中高级变质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刘国平,1998,2002)。
4)浅成低温热液渗滤型金矿床(王文清等,2000)。
5)浊积岩型(陈江,2000)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魏民,2001)。
6)矿床成因类型为同生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再造型金银矿床(孙立明,1997)。
7)热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金矿床(刘红霞,2006)。
参考文献
安东.2004.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有色矿冶,20(3):6~8
代军治,王可勇,杨言辰等.2006.青城子小佟家堡子、林家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地质论评,52(6):836~842
胡铁军.2001.青城子地区金银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找矿思路.地质找矿论丛,16(3):187~191
刘国平.2002.辽宁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成矿时代探讨.矿床地质,21(1):53~57
刘国平,艾永富.1998.辽东小佟家堡子金矿岩石地球化学及成矿条件研究.矿床地质,17(4):147~152
孙立民,孙文涛,赵广繁.1997.青城子矿田小佟家堡子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黄金,18(12):13~18
田豫才.1999.辽东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8(5):246~269
赵广繁,孙立民.1997.青城子矿田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岩土工程界,6(4):212~217
(肖力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