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给各位分享的钓鱼城最后被蒙古攻打下来了吗知乎方面知识点,其中也会对钓鱼城 蒙古进行简单诠释介绍,也许能帮你解决现在面临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 1、蒙古军攻打城池数月,守军居然扔出15公斤鲜鱼?
- 2、为什么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 3、被钓鱼主要是因为什么?
- 4、为什么蒙古打宋朝知乎
- 5、我们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 6、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要把来使真的斩了有何后果呢?
蒙古军攻打城池数月,守军居然扔出15公斤鲜鱼?
1、这个城池就是钓鱼城,南宋在这个城池里面布置了大量的士兵。守军扔出15公斤的鲜鱼就是嘲讽蒙古军队,围困再长时间都没有用,我们有的是粮食。蒙古灭亡南宋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场战争,其中以四川重庆地区的抵抗最为激烈。钓鱼城更是坚守了36年,蒙古大汗也死在钓鱼城下。
2、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被蒙古军封锁,一直到不了钓鱼城门口。尽管如此,被围困数月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足,守军情绪高涨。1日,南宋守军向城外的蒙古军投掷了两条重15公斤的鲜鱼和100多个蒸面饼,并上书蒙古军,称即使再待10年,蒙古军也攻不下钓鱼城。
3、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
4、一天,宋军守军把两尾重达15公斤的鲜鱼以及上百张蒸面饼抛给城外蒙军,并送信给蒙军,声称即使是在围困钓鱼城10年,蒙军也没有办法攻下钓鱼城。相比之下,在城外的蒙军情况就糟糕很多。
为什么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1、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主要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春秋时期,诸侯派的使节是不可侵犯的。 在古代,人权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如杀害战俘和屠城的事件时有发生。 尽管古代战争非常残酷,但它非常重视人权,尊重双方使者的潜规则,即“两军交战,使者不斩首”。
2、因此,不斩来使也是为了展示军队的勇猛和自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尊重生命。杀掉没有攻击性的来使,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和尊重生命的理念相悖,因此为人们所不齿。
3、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礼仪之邦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礼数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战争中,即便是敌对双方,也依然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斩来使被视为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违背了古代的战争道德和礼仪准则。
被钓鱼主要是因为什么?
1、信任问题:当一个人经常使用这种行为时,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被钓鱼的一方可能会对对方的意图和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 冲突和争吵:钓鱼行为可能会导致冲突和争吵的增加。被钓鱼的一方可能会对对方的行为感到困惑或愤怒,因为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对感情的不尊重。
2、具体来说,“被钓鱼了”就是指某人因为轻信某些看似可信的信息或链接,从而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造成了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诈骗者通过伪造虚假的网站或发送含有恶意链接的邮件、短信等方式,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进而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或者使受害者下载恶意软件,从而造成损失。
3、手机被钓鱼可能是因为转发微博或者发布微博过于频繁。IP下频繁切换微博账号,同一台电脑频繁切换微博账号或者同一时间注册了多个新浪账号。只要是访问了不安全的网站都有可能会导致手机中毒,为了手机的安全,可以使用手机管家对手机杀毒。
4、被钓鱼是一种网络诈骗方式,通常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渠道诱骗用户点击链接、提供个人信息或下载恶意软件等,以达到获取用户敏感信息和非法牟利的目的。一旦用户被钓鱼后,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可能会被盗取导致财产损失甚至身份被冒用。
5、被钓鱼是一种网络诈骗方式。具体来说:诈骗手段:通常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渠道,诱骗用户点击链接、提供个人信息或下载恶意软件。目的: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而实现非法牟利,可能导致用户的财产损失或身份被冒用。常见手法:假冒网站:盗用真正网站的外观和内容,诱骗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或进行交易。
6、钓鱼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也被称为钓鱼法或钓鱼式攻击。具体解释如下:定义:钓鱼攻击通过发送欺骗性的垃圾邮件,声称这些邮件来自银行或其他知名机构,以引诱收信人泄露敏感信息。目的:钓鱼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受害者的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账号ID、ATM PIN码或信用卡详细信息等。
为什么蒙古打宋朝知乎
宋元战争,又称蒙宋战争,是蒙古帝国(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国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与宋帝国(南宋时期)的战略决战,始自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败亡结束,共历时46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合灭金。金国灭亡之后,同年六月,宋廷发起“收复三京”之役,宋军进兵中原,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
蒙古帝国在13世纪末确实征服了宋朝,但并没有完全消灭宋朝。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原来的宋朝官员和军队仍然存在,并纳入了元朝的统治体系。元朝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由蒙古人领导,但在统治下包含了不同族群和政权。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元政府充分利用了宋朝行省制度的官僚体系和文化传统。
宋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未能取得最终胜利,原因之一是军事结构上的不足。宋朝主要依赖步兵,而蒙古军队则以骑兵为主,这在战术上给宋军带来了巨大挑战。 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其军事组织和技术上与游牧民族存在差距。
因为极盛时期的蒙古在整个亚欧大陆上几乎是无敌的,而南宋在失去了中国北方大片疆域后只能依靠江淮天险而采取守势。
我们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1、古时候讲究的是英雄气概,杀掉来使会显得未战先怯,在战场上没有了勇猛的气概,这仗就不用打了。不过也并非绝对,有时候斩了来使也能够显示精神气概。比如蒙古攻打钓鱼城是派遣使者劝降,而宋军直接斩了使者表示决不投降。来使也是手无寸铁。使者的作用就是送信,是没有攻击性的,此时的使者与老弱妇孺也差不多。
2、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指两国交战期间,不得杀害一方派来送信的使者。这一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继承战争文化:这一原则源自古代的战争文化,尤其是从西周时期开始,发动战争需要遵循一定的道义和规范。不斩来使体现了对战争道义性的尊重。展现英雄气概:在古代,英雄气概被视为战争中的重要品质。
3、总的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战争中的伦理与礼仪,更是对智慧与勇气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传统被无数次的验证与传承,成为了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要把来使真的斩了有何后果呢?
1、斩了来使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破坏战争规则与道德准则:“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战争规则,斩了来使将直接违反这一准则,导致交战双方陷入道德争议。损害自身声誉与形象:斩来使的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不仁义,会严重损害交战方的声誉和形象,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失去道义支持。
2、按照规定是不可以斩来使的,如果真的违背原则,这必然就会失去国家的公信力,也会遭受到其他人的谴责,甚至也没有办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利财利贷其实都会有对应的规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这显然是有道理的,而如果有国家选择斩来使,那么必然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3、两国交战如果你要斩来使也是可以斩的,但是你真的斩了来使,那就不好意思了,你肯定和对方已经有血海深仇了,不可调和的那种,那你和对手就必须死一个,要不这战争没法停,因为使者都被斩杀了,没法谈了,不是你死就我亡了。
4、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