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给各位分享的钓鱼城是谁打下的方面知识点,其中也会对钓鱼城后来被屠城了吗进行简单诠释介绍,也许能帮你解决现在面临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 1、谁知道钓鱼城之保卫战?听说是影响世界的世界古代三大战争之一。_百度知...
- 2、钓鱼城之战令蒙古军威风扫地,宋军主将为何却遭排挤?
- 3、从地理角度说说合川钓鱼城为什么易守难攻。
- 4、南宋开庆元年,为什么蒙古蒙哥汗一定要攻下钓鱼城呢?
谁知道钓鱼城之保卫战?听说是影响世界的世界古代三大战争之一。_百度知...
1、宋蒙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为了抗击蒙古军,派甘闰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琎、冉璞主持修筑钓鱼城,迁合州治所于此,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
2、钓鱼城之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改变了蒙古的侵略轨迹:钓鱼城之战导致了蒙古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宋祚得以延续20年。蒙古军队被迫撤军,中断了忽必烈与其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进程,也阻止了兀良合台一军的南下,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的进攻计划因此功亏一篑。
3、全面爆发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钓鱼城之战,发生于1259年,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钓鱼城之战令蒙古军威风扫地,宋军主将为何却遭排挤?
1、蒙古军的前锋汪德臣在王坚猛发炮反击下受伤而死,蒙哥本人也受伤,死于军中,蒙古军不得不北撤。钓鱼城抗蒙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垂死的南宋王朝得以度过危机,汉族人民暂免遭受蒙古统治者的蹂躏、奴役。为此,合州军民在钓鱼山的峭壁上,刊刻巨大的碑文,文中用“坚以鱼城一柱支半壁”的话来颂扬王坚的这次战功,书写了民族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2、蒙古大军来势汹汹,望着鄂州城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时进退失据。 忽必烈在城外生擒了两个宋军俘虏,一打听,才知守城的是贾似道,且宋军“事起仓促,皆非精锐”,城中多为老弱之兵。 此后百余日,宋蒙攻防战异常激烈,鄂州城死伤13000人,却愈挫愈勇,将蒙古大军拒之门外。
3、蒙古军的前锋汪德臣在王坚猛发炮反击下受伤而死,蒙哥本人也受伤,死于军中,蒙古军不得不北撤。钓鱼城抗蒙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垂死的南宋王朝得以度过危机,汉族人民暂免遭受蒙古统治者的蹂躏、奴役。
从地理角度说说合川钓鱼城为什么易守难攻。
钓鱼山地形独特,山下是天堑,山上是层峦迭障,鹅卵石成堆。山顶南面有一突兀的大石,相传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时期,有巨人站立石上,持长竿垂钓嘉陵中,得鱼以救民饥。这大石上至今还留有长 1米的巨人足迹和插钓鱼竿的石孔,称这大石为“钓鱼台”。“钓鱼山”、“钓鱼城”均由此而得名。
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这样完善的防御体系,再加上复杂的地形,使钓鱼城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南宋开庆元年,为什么蒙古蒙哥汗一定要攻下钓鱼城呢?
1、而这时,蒙哥汗的汗廷有人明确提出认为:蒙古精兵耗在钓鱼城下确实因小失大,比不上避开钓鱼城,再次东征。如果可以消灭宋代,钓鱼城当然也会主动缴械投降。实际上战斗有时和赌钱一样。赌钱的特点就是假如赌鬼输掉太多的钱,通常想象再次赌下来,然后盈利。
2、因为钓鱼城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所以必须打下它来。而且当时的蒙古铁骑非常的强,所遇的对手基本上都是摧枯拉朽般打败了,一路上就没遇到什么能打的,所以当年能打到欧洲那边去。
3、政治因素:钓鱼城位于四川地区,是南宋的重要据点。蒙哥汗希望通过占领钓鱼城,进一步控制南宋,实现对中国的统一。从政治意义上说,钓鱼城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绕过它并不符合蒙哥汗的战略目标。军事因素:钓鱼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周环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4、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钓鱼城之战中,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
5、其次,钓鱼城之战为忽必烈继位并实施汉化政策提供了机遇。蒙哥的保守政策无法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而忽必烈的汉文化倾向在被压制后得以重振。他即位后推行汉化,缓和了对南方的破坏,并承诺攻下钓鱼城不屠城,显示了他对文明的尊重和战略考量。
6、钓鱼城之战的战争背景如下:宋蒙战争的长期性:宋蒙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这场战争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蒙古侵略大军的逼近:蒙哥汗八年年底,蒙古侵略大军进逼重庆,意图征服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