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给各位分享的钓鱼城之战为什么这么难打方面知识点,其中也会对钓鱼城之战为什么这么难打啊进行简单诠释介绍,也许能帮你解决现在面临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钓鱼城大战,从地理角度上看小小钓鱼城为什么易守难攻?
1、城内有大片的农田和丰富的水源,周围的山麓也有许多可以耕作的土地。这样完善的防御体系,再加上复杂的地形,使钓鱼城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2、钓鱼山地形独特,山下是天堑,山上是层峦迭障,鹅卵石成堆。山顶南面有一突兀的大石,相传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时期,有巨人站立石上,持长竿垂钓嘉陵中,得鱼以救民饥。这大石上至今还留有长 1米的巨人足迹和插钓鱼竿的石孔,称这大石为“钓鱼台”。“钓鱼山”、“钓鱼城”均由此而得名。
3、除了地理环境和防御体系,钓鱼城的水源和农田也是其长期坚守的关键因素。钓鱼城周围山麓有许多可耕田地,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这使得钓鱼城在面对长时间的围困时,能够自给自足,维持军队的粮食供应,从而能够坚持抵抗敌军的进攻。
蒙古铁骑号称无敌天下,为何36年攻不破钓鱼城?
当时钓鱼城的守军首领是余玠,极具军事才能。四川本来地势就险要,有着天然屏障。所以余玠依靠这个地势给钓鱼城建造了针对性的防御工事,而蒙古军的铁骑就是无法飞跃这个固若金汤的城池,双方僵持了整整十六年。后来蒙哥继位大汉,他想要打下钓鱼城给自己立威。因此他带领十万人马亲自出征钓鱼城。
主要是由于蒙军不适应当地地形气候,再加上钓鱼城补给充足,易守难攻。自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后,南宋的命运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蒙宋的全面战争很快便来临了。不足两年,整个四川几乎丢掉了全境土地,唯独钓鱼城紧靠上游,在整个南宋颓势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蒙古马的这种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了在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在1241年冬季,蒙古将军速不台的主力骑兵仅仅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而两地之间的距离竟有300多公里之遥,布满积雪,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军在宋军坚守钓鱼城二十年期间,为何都没能打败他们?
宋军之所以能坚守钓鱼城二十年,一方面与钓鱼城得天独厚的地利有关;另一方面与守将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下面我就就这两方面详细分析一下:钓鱼城之战前的形势与准备 战略层面的三道防线 自宋蒙端平开战以来,蒙古军一再深入四川腹地。
忽必烈即大汗位后改变先取巴蜀的灭宋战略,重心转向长江中游,到了1268年开启了长达5年的襄阳之战,虽然这一时期钓鱼城也有被攻击,但都是小打小闹,直到1279年所有地区都被蒙古军占领后钓鱼城守将王立才在不可屠城的条件下开城降元。
要知道,蒙古大军围城攻城时间长达三十多年,要守住钓鱼城,首先还不在于军队有多能打,而在于粮食、水源能不能支撑的下去。蒙哥的计划是速战速决,快速平定南宋。但是,蒙古军经过一番试探和勘察,已经有人发觉钓鱼城不好攻取,术速忽里就建议蒙哥避开这里,迂回夔州(今重庆奉节)直接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