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你了解掌握关于鹦鹉鱼常见病方面知识要点,其中也会对鹦鹉鱼常见病图解方面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介绍,希望能帮你解决现在遇到的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鹦鹉鱼混身发白,掉鳞是什么病?如何治疗?
鱼缸80*45*60鹦鹉鱼身上掉鱼鳞了,而且露出了白肉伤口不大,需要加2支庆大霉素注射液,鹦鹉鱼应该是得了竖磷病。
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严重。鱼鳃充血。
鹦鹉鱼身上掉鳞发白烂皮说明患上了疾病,一般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针对这类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给鱼儿换水,水质不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变白:通常是因为缺氧,大量换水引起不适等原因造成。需要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掉磷:通常是因为水质恶化或者鱼群打斗造成。需要及时换水。烂尾:通常是由水温突变引起。需要保持水温恒定。
鹦鹉鱼掉鳞可能是因为生病了,比如赤皮病、水霉病这类疾病就会导致它们掉鳞。这种疾病多是由于水质差加上外伤感染而引起的,要通过下盐消毒或者使用专门的鱼药来治疗。也可能是因为打架或者捞鱼时擦伤了鱼鳞。
⑴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①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L生石灰或20㎎/L漂白粉消毒。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鹦鹉鱼有哪些常见病?如何预防?
鹦鹉鱼鹦鹉鱼常见病简述细菌性疾病大致以鳃的溃烂与体表的损伤常见。
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白点病:寄生虫\x0d\x0a升温加盐打氧,如果不是很严重就不要放药,如果严重可以加硝酸亚汞或\x0d\x0a白毛:水霉菌\x0d\x0a每天换水三分之一,加入甲基蓝。
病鱼精神不振,萎靡,俗称“不现实”,活动量明显减少;离群躲在角落或扎堆。尾鳍、背鳍或不伸展,俗称夹尾巴。食欲不振,不抢食。体表颜色不鲜艳。身上出现特殊病变或症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鹦鹉鱼水霉病的防治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各种水霉菌。传染途径:水蚤、病鱼。养过2~3年鱼的房屋到处有霉菌,新水2~3天就可污染霉菌。在鱼没有外伤或鱼体健壮时不发病。反之,即刻可以发病。
七大鹦鹉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治疗方法:将患头洞病的鹦鹉鱼放在2-3%浓度的盐水(食用盐)里面进行药浴;病情严重的,饲主需要利用棉签把头洞里的脓给挤出来,然后用挖耳勺将黄粉填进头洞里,最后涂抹红霉素封口,再让鹦鹉鱼下水。
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鹦鹉鱼鹦鹉鱼常见病简述细菌性疾病大致以鳃的溃烂与体表的损伤常见。
鹦鹉鱼常见病
1、一.白点病 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二.出血性腐烂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三.轮虫病 此病为传染性原虫病。四.水霉病 是霉菌性传染病。五.疖疮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六.烂鳃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
2、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预防此病应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外伤。鹦鹉鱼水霉病的防治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各种水霉菌。传染途径:水蚤、病鱼。
3、鹦鹉鱼常见病之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症状和为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後白点布满全身。
4、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5、鹦鹉鱼常见的病症有哪些 烂鳃病:这种病症多是由于粘球菌感染导致的。患病后病鱼会表现出食欲不振、体色减退、头部变黑、鳃部腐烂等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此症可使用低浓度的红汞溶液治疗。
6、鹦鹉鱼鹦鹉鱼常见病简述细菌性疾病大致以鳃的溃烂与体表的损伤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