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给钓友们逐一谈谈版纳鱼螈,以及对应的相关知识要点,希望对各位钓友有所帮助,参考借鉴,可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鱼螈的版纳鱼螈
1、因该新种首次发现于云南西双版纳故名。是中国蚓螈目动物的唯一代表。
2、名称:版纳鱼螈分类:两栖纲、无足目、鱼螈科。保护:云南省的省级保护动物。
3、版纳鱼螈与双带鱼螈(I.glutinosus)的头骨极为相似,却具有比Dermophis mexicanus的头骨更原始的特征。
4、化骨蛇的别名是版纳鱼螈。中国唯一的蚓螈种类——版纳鱼螈,已知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广东,并可能分布于老挝、缅甸和越南。体蠕虫状,缺四肢,背腹略扁平,环褶鳞存在。
版纳鱼螈的基本信息
1、蚓螈类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身体有些部位有鳞片的残余。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
2、化骨蛇的别名是版纳鱼螈。中国唯一的蚓螈种类——版纳鱼螈,已知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广东,并可能分布于老挝、缅甸和越南。体蠕虫状,缺四肢,背腹略扁平,环褶鳞存在。
3、结果表明,版纳鱼螈成体具头骨41枚,椎骨108~115枚,肋骨101~108枚,无四肢骨。头骨、椎骨和肋骨均具有适应于穴居、掘穴和夜行性习性的特征。
4、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是唯一一种产于中国的蚓螈,已知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广东,并可能分布于老挝、缅甸和越南。
5、版纳鱼螈生长缓慢,在饲养条件下每年平均增长3cm。雌体全长35cm左右成熟,4-5月在溪边水平面上作径约10 cm的穴,产卵其间;卵数30个左右;卵径8mm。
6、如果按科学分类就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蚓螈目、鱼螈科、鱼螈属、版纳鱼螈。蚓螈类是无足目两栖类动物。它们分布在热带地区,已知约有160种,版纲鱼螈是中国无足目两栖类的惟一代表。
版纳鱼螈的致危因素
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
鱼螈长期以来不为群众所了解,且传说它很毒,咬后没有药治,若吃了它连骨头都被化掉,所以版纳鱼螈被当地百姓称为“化骨蛇”。其实,蚓螈是无毒的温和角色,只爱在地里钻动,捕食小虫。
版纳鱼螈已经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尤其是保护水源林,防止干旱和洪水暴发。鱼螈主要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鱼螈的分析研究
1、能在地下生活的鱼螈 在两栖动物中有一种能在地下长期生活的“隐士”——鱼螈,其四肢已经完全退化,眼睛也退化得十分厉害。
2、如题 , 版纳鱼螈形似双带鱼螈,发现之初误认为就是双带鱼螈,经研究发现双带鱼螈体表有黏液覆盖具有毒性,这一点是与版纳鱼螈的最主要区别。
3、鱼螈科有2属3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与吻蚓非常相似,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鱼螈也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但是触突已经位于眼的前方,特征比吻蚓略微进步些。鱼螈科为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
4、版纳鱼螈在中国发现较晚,所以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版纳鱼螈已经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尤其是保护水源林,防止干旱和洪水暴发。鱼螈主要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